双光子显微镜技术作者:细胞生物组刘洋完整请见附件双光子.DOC

双光子显微镜技术作者:细胞生物组刘洋完整请见附件双光子.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光子显微镜技术作者:细胞生物组刘洋完整请见附件双光子

双光子显微镜技术 作者:细胞生物组?刘洋 ? ? ?完整ppt请见附件 ?   双光子显微镜问世于上世纪90年代,是结合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激发技术的产物。目前,双光子显微术以其大穿深、低光毒性、低光漂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活体和活细胞/组织的成像观察。本报告将对双光子显微镜发明的背景、实现方式、技术特点、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进行简要介绍。 ? ?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是一段不断提高分辨率的历史。在传统宽场(Widefield microscope, WF)光学显微镜中,来自标本不同纵深的光线都可以投射到同一焦平面上(视网膜或感光元件在此),导致被接收的光线90%是来自焦平面外的杂散光,因此宽场显微镜的成像是整个标本的重叠像,没有纵向分辨能力。对标本内部细节的表现很差,严重影响了分辨率。 ? ? ?   为了消除杂散光的干扰,Malvin Minsky于1957年提出了一种利用狭小针孔(Pinhole)滤除焦平面外杂散光的设想,并由G. J. Brakenhoff于1978年借助激光最终实现,这就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confocal)。 ? ? ?   与宽场显微镜不同的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成像侧的焦点位置设置了一个针孔,只允许来自另一个焦点的荧光通过,而来自其他焦平面的杂散光则被屏蔽。通过焦点的荧光被感光元件(光电倍增管、CCD或CMOS)接收,形成一个点的荧光强度信号。为了解决二维成像问题,激发光通过一组高速摆动的振镜,在标本上进行X-Y方向扫描,来自扫描区域内各点的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重新合成为一张图片。 ? ? ?   由于有效滤除了杂散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分辨率相比宽场显微镜有了本质上的提高(横向200nm,纵向400nm),拥有了对样本的特定焦平面进行精细成像的能力(称为光学切片或“细胞CT”),解决了标本内部细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能够结合多种其它参数,得到重建后的三维图像(XYZ模式)、动态图(XYt模式)或光谱图(XYλ)等数据,以供后续的形态学、动力学等定量分析。   然而,针孔在滤除杂散光的同时也滤除了大部分焦平面荧光,仅有很弱的荧光到达检测器。若要提高信号强度,势必要加大激发光功率,容易增加对活细胞的光毒性和荧光分子的光漂白。因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活细胞/组织成像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局限。此外,激发光在穿透标本的过程中会被标本大量散射,以及因激发沿途荧光而损耗,所以对300um以上厚标本的深部成像并不理想,限制了激光共聚焦在厚样本成像上的应用。 ? ? ?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寻求降低共聚焦显微镜光害、增加灵敏度和穿深的技术改进。直到1990年,双光子显微镜应运而生。 ?   1931年,原子物理学家Maria Goeppert-Mayer预言一个分子或原子可以在同一个量子过程中,同时吸收两个/多个光子而成激发态,即所谓的双/多光子激发(吸收)。1961年,Kaiser等借助激光在CaF2Eu2+晶体中首次观察到了双光子激发现象。1990年,Winfried Denk利用双光子激发改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明了双光子显微镜。 ? ? ?   什么是双光子激发?这要从产生荧光的机理讲起。   在普通状态下,基态荧光分子吸收一个激发光的光子后,其电子被激发到一个能量较高但不稳定的激发态。激发态电子随即回到基态,同时将多余的能量以发射光子的方式放出,这就是单光子激发。由于整个过程中存在非辐射的能量损失,发射出的光子能量总是要小于激发光子,也就是发射光的波长大于激发光。   而在双光子激发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连续吸收两个波长为原来两倍的激发光子来产生与单光子激发同样的效果。例如在单光子激发中,NADH酶分子吸收一个350nm光子,发射出一个450nm光子;而在发生双光子激发时,吸收两个700nm光子,也可以发射出一个450nm光子。同理,也可有三光子激发乃至多光子激发,但更难发生。 ? ? ?   双光子激发的条件非常苛刻。荧光分子在吸收了第一个激发光子后,等待吸收第二个光子的中间态只能维持10-17s (0.01fs),这要求激发光束中相邻两个光子的间隔必须小到10-18s (1as)才能确保发生双光子激发,换算成激发光的功率密度高达5×1012 W/cm2。任何生物标本都无法经受如此高功率的激光照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光子显微镜普遍使用可调谐的锁模红外激光器输出飞秒级的脉冲激光。每个激光脉冲长约10-13s(100fs),强度足够发生双光子激发,而两个脉冲间有10-8s(10ns)的间隔,使整个光束的平均能量密度下降到略高于普通共聚焦激光的水平。 ? ? ?   双光子激发对激发光能量要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