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病理学-第十一章油料病害
第十一章 油料病害 Oil-seed crop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 1. 油料病害的主要种类和危害; 2. 大豆包囊线虫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3. 花生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 花生茎腐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6. 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第一节 油料作物病害概述 一 油料作物的种类和经济地位 二 油料作物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世界 中国 河南 主要种类 1. 大豆病害 120多种 50多种 30多种 病毒病、包囊线虫病、 叶斑病、根腐病等 2. 花生病害 50多种 30多种 20多种 叶斑病、茎腐病、线虫病 3. 油菜病害 100多种 34种 10多种 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 4. 芝麻病害 40多种 20多种 20多种 茎点枯病 枯萎病 叶斑病 第二节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 一、发生与危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属世界性病害。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黄淮等到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河南省东部沙质土区发生较重。 二、症状(Symptoms)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学名及分类 Heterodera glycines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 2.形态 有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初为长圆形,一侧微弯,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雌虫梨形。 3.病原生物学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 ,适温为17-28?C 。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 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 4.寄主和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其他多为不常见作物和杂草:金沙草、水棘针、苜蓿、野碗豆、野生大豆等。 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号、辽宁兼有1号和3号小种,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号小种,此外安徽还发现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号小种。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 2.传播: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 3.侵入与发病: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 4.再侵染: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包囊中卵成熟后再孵化出幼虫,进行再侵染。在河南省一年可完成7-8代。 生活史: 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呈褐色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3春.pdf VIP
-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案.pdf VIP
- 一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个案.docx VIP
-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与环境》大单元教学方案与反思.docx VIP
- 甘肃《建筑抗震加固工程消耗量定额》.pdf
- 高中英语1.5万考点.pptx VIP
- 新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全单元课件.pptx VIP
- CFMOTO春风动力450SR S CF400-9(6AQV-380101-3000-11 CN233)摩托车使用手册.pdf
- 水电站砂石系统施工组织设计(221页).docx VIP
- 2024新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归纳(复习必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