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理念平衡 - 中国农村金融网.docVIP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理念平衡 - 中国农村金融网.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理念平衡作者王兆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文章来源金融监管研究年第期时至今日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参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制定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国际金融环境和金融改革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根据亲身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监管改革和监管标准制定的经历本文对国际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和监管标准制定中理念平衡的内在要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国际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动作频繁新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规则不断出台除了资本和流动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理念平衡 作者:王兆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金融监管研究》2015年第1期   时至今日,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参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制定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国际金融环境和金融改革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根据亲身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监管改革和监管标准制定的经历,本文对国际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和监管标准制定中理念平衡的内在要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国际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动作频繁,新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规则不断出台。除了资本和流动性以外,在金融监管的很多领域,监管规则和监管标准不断推陈出新。这正好印证了我们多次重申的一个观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一直在路上,始终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迄今为止以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仍将不断推出。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其主线?国际监管改革的内在逻辑和顶层设计又是什么?本文认为,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主线和内在逻辑在于:尽可能吸取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通过金融监管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在防范下一次危机发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所造成的冲击和破坏。   (一)加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吸取此次危机教训的基础上,防范下次危机发生的关键在于增强银行体系抵御危机的能力,并增强社会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的信心。为此,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加大了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力度,大幅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要求,增强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一旦危机发生,银行资本可以实实在在发挥抵消冲击、吸收损失的功能。在提高资本质量要求的同时,对资本充足水平的监管要求也大幅提高。危机发生时,一些大型跨国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水平只有2%至3%,现在则已经显著提高到10%以上的水平。同时,对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的比率要求都大幅提升,并压缩二级资本、附属资本的空间。无论在资本质量还是在资本水平上,新的国际监管标准都显著提高了银行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即抵御风险的能力。   本轮危机显示,系统性风险对于金融体系更具威胁。而系统性风险更多是由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产生的。为此,国际监管改革对全球系统重要性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其抵御风险能力。近期,在上述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国际监管组织正在探讨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即系统重要性银行吸收损失的总体能力。总的思路是:在原有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及储备资本等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对不可持续经营时的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以便在危机发生时可以随时把一部分债务工具通过减计或转股转化为资本来吸收损失,以减少公共资金救助,降低对纳税人的影响。   此外,考虑到无论是使用标准法还是银行内部评级法,都存在资本充足水平不确定性的问题,国际监管改革额外提出杠杆率的监管要求,即在不考虑信用资产风险敏感性的前提下,主要以资产的风险敞口总额来衡量资本充足水平,这样就给资本要求又增加了一个标尺。国际上对杠杆率的最低要求是3%,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轮危机表明,银行资本只是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一个方面,触发危机的另一个威胁来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清算支付能力。在提出新的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国际监管改革对银行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动性监管要求既包括短期流动性能力,也包括长期流动性能力,不仅要求提高短期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也要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资金来源稳定和支付能力。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的监管规则。   除了资本和流动性方面的缺陷,商业银行在发展模式、业务模式、公司治理和风险文化等方面都暴露出很大的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在这些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这些努力和尝试都是为了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以防范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二)最大程度降低危机的冲击和破坏   国际监管改革的出发点除了防范金融风险以外,同时也要增强经济金融体系应对危机的能力,即:在危机发生时,尽最大可能降低危机对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冲击和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和纳税人。为此,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商业银行要有“生前遗嘱”,要有危机管理和处置机制,要有保持业务连续性的一系列措施,从而在危机发生时不至于对金融体系和整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以危机处置机制为例,在危机发生时,不仅银行的股东要承担损失,银行的债权人,甚至包括部分存款人也可能分担相应的损失。与此同时,监管当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处置危机,千方百计将风险化解于银行体系的内部。此外,国际监管改革致力于在增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增加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任的危机、信心的危机。当公众对银行体系失去信心时,危机就必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