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汉语史(121页)
汉语是怎样由最初的质态发展演变到现代汉语这质态的,这就是汉语史的研究对象。 汉语的分期: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 语言发展的特征:不平衡性、渐进性。 汉语研究已经取得的成就:语义、语音和全面发展阶段。 汉语史的研究方法:历时(动态)和共时(静态)。 课程内容的框架:语音部分、词汇部分和语法部分。 在语音学上,韵母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韵头、韵腹部和韵尾。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典型音节由五部分组成: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 第二节:中国古代对汉字音节结构分析—反切 一、反切的定义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外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音节结构的分析。 常见描述用语:急言/缓言;短言/长言;内言/外言……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淮南子》“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崔杼之子相与私闀。”高诱注:“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对这种注音方法,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批评说:“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子》,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字音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中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4、反切法 反切法的出现是汉语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它比前面的几种注音法要科学地多。它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是人们对汉字的读音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的结果。它是在东汉后期出现的。 反切的格式: ×, ××反﹙翻﹚或: ×, ××切。 “反”和“切”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正如清人李汝珍在他的《李氏音鉴》里所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 十九世纪著名的音韵学家陈澧在《切韵》考卷一中认为:“切韵之法以两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胡笼切 hú lóng ɡǔ hónɡ ɡ ónɡ ɡōnɡ 5、反切法所依据的语音原理 双声和叠韵 6、反切法的不足之处 (1)反切上字不统一,难于记忆。 《广韵》反切上字有四百七十多个,如表示声母[t] 的切上字字母就有“都、丁、多、当、得”等七个。 (2)古今音、方言有差别,难以正确拼读。 2、字母 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m]。这三十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siddbam)的启发对反切上字进行归纳而成的。 3、声类 声类一般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其排列顺序详见下表。 宋人三十六字母发音的构拟: 关于概念的解释 (一)关于“牙音”等概念的具体涵义: 牙音 舌面后音 舌头音 舌尖中音的塞音、鼻音 舌音 和边音即[t]、[t‘] 、 [d] 、[n] 、[l]。 舌上音 舌面前音的塞音和鼻音即 齿音 舌尖前和舌面前的塞音和擦音即 半舌音 边音[l] (二)关于清浊 古代的声母系统要比现代汉语的声母系统复杂得多。因此,清又分为全清和次清;浊亦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清指的是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即 “带音”和“不带音”是发音学概念,是指声带震动不震动。 次清指的是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即 全浊不送气的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则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清浊涉及到几个问题: 1、声带是否震动 2、送气与不送气 3、声调的阴阳 明代音韵学家方以智《切韵声原》:“将以用力轻为清,用力重为浊乎?” “以初发声为清,送气声为浊乎?”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三十六字母分析为五音和七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附《五音声论》,其名称为: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 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