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糊精及低聚糖.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生糊精及低聚糖

糖化:在工业生产中,以酸或酶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使淀粉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叫淀粉的糖化,制得的溶液叫淀粉水解糖。 三、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 ∴ 淀粉水解糖的主要糖分是 ? ▲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有酸解法、酶解法和酸酶结合法。 1.酸解法 定义:以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水解转化为Glc的方法。 常用酸: 盐酸 硫酸 草酸 优缺点: 工艺流程: pH值1.5左右 浓度稀为好 压力(温度)、时间 糖化锅容积 140~150℃ 至pH4.6~5.0 起絮凝和凝 聚的作用 注意控制温度 絮凝和凝聚后 2. 酶解法 ▲过程:包括 “液化”和“糖化”两过程。 液化: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 糖化:利用糖化酶将糊精及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化为Glc。 ▲酶制剂:α-淀粉酶和糖化酶。因此,也称为“双酶水解法”。 优缺点: 酸法与双酶法的糖液质量比较:p73 表3-11 3. 酸酶结合法 包括酸酶水解法和酶酸水解法。 酸酶水解法:先用酸将淀粉水解成糊精及低聚糖,再用 糖化酶将糊精和低聚糖水解成glc的工艺。 酶酸水解法:先用α-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糊精及低聚糖,再用酸将糊精和低聚糖水解成葡萄糖的工艺。 适用于玉米、小麦等颗粒坚硬的谷类原料。 四、淀粉酸水解的原理 1. 淀粉酸水解过程中的变化 总趋势:大分子向小分子转化,即淀粉 糊精 低聚糖 葡萄糖。 ★相对分子量逐渐变小,糖化液的还原性不断增加,糖液的甜味越来越浓。 ★糊精是一般含2~10个葡萄糖单位的低聚糖。糊精具有旋光性,还原性,能溶于水,不溶于酒精。 低聚糖的聚合度不同,与碘作用的颜色也不同。 蓝色 蓝色 蓝色 蓝紫色 紫色 红紫色 红色 淡红色 无色 与碘液 呈色 330 120 61 41 34 28 21 16 7~8 聚合度 2. 淀粉酸水解过程中的三种反应 糖化(主要反应)、复合反应、分解反应 酸、热条件 (不稳定) 不能被M.B利用 “非发酵性糖” (1%以下) 五、水解糖液的质量要求 1. 淀粉水解糖质量对发酵的影响 若淀粉水解不完全: 浪费 糊精 泡沫 染菌 (2) 若淀粉水解过度: 2. 淀粉水解糖液的质量要求 以Glu的工业生产为例: (1) 糖液中还原糖的含量要达到发酵用糖浓度的要求; (2) 糖液洁净,有一定的透光度(通常在60%以上); (3) 糖液中不含糊精; (4) 糖液不能变质。 现用现制。 不同的制糖工艺生产的糖液质量差别 * 第三章 培养基及制备 培养基(medium pl. media)是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产物的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也为微生物(或动植物)提供除营养外的其它生长所必须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的生长 产物的形成 提取工艺的选择 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可见,培养基影响: 第一节 培养基选择和配制的原则 1. 从微生物的特点来选择培养基 2. 液体和固体培养基选择 3. 从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的不同要求来选择 4. 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选择生产原料 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 种子M、发酵M 一、培养基的选择原则 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1.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培养基 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 2. 营养成分的恰当配比 尤其是碳氮的比例(C/N碳元素总量与氮元素总量之比) C/N比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都有影响,还能调节pH值 思考题: 培养基的C/N比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分别有哪些影响? 3. 渗透压 营养物质的浓度 与M.B细胞渗透压相等的等渗溶液最适宜M.B的生长 4. pH值 M.B的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pH值 代谢产物的积累需要合适的pH值 两者往往不同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又会改变培养基的pH值。 考虑如何加强培养基的缓冲作用。 5. 氧化-还原电位 电位计、刃天青 三、培养基成分配比的选择 (3)当培养基成分确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各成分最适的浓度,由于培养基成分很多,为减少实验次数常采用一些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法。 (1)根据前人的经验和培养基成分确定时一些必须考虑的 问题,初步确定可能的培养基成分; (2)通过单因子实验最终确定出最为适宜的培养基成分; 设计步骤 从摇瓶水平到反应器水平的优化配方 摇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