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

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想像著我们使用电脑的情境... 通常,我们把电脑置放在电脑室、办公室、家中书房或者宿舍中,使用时往往是一个人单独的面对著萤幕,透过键盘或滑鼠从事工作或休闲,由于操作上的设计,电脑成为一种「个人化」的使用工具,透过电脑从事何种活动,都具有相当的私密性。事实上,八○年代由 IBM 提出的 Personal Computer(PC),虽然是作为一种商品的标示,但同时也说明了电脑作为一种个人化的「计算工具」,在人与机器的互动上(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使用电脑基本上是一种个人私密的经验。 再想像置身网路上的情境... 「连线」之后,网路将一部部孤立的「终端机」串连成能够进行沟通互动的体系,也串连起一个在萤幕面前的灵魂。在 IRC、BBS、WWW 的网路活动中,一个 ID 就代表一个坐在萤幕前活动的「人」,一部大型主机中,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其间穿梭。看不见的空间中,到处布满著符码砖墙和数位泥灰所砌成的资讯大楼,里头纵横交错的路径通往一间间的档案室;虚拟广场里,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穿流不息,他们各据一方、自成一圈地彼此交谈、争论...一起想像那个站在 BBS 肥皂箱上拿著键盘麦克风的人...。 在台湾的网路空间中,电子布告栏(BBS)是最具社群性的项目,参与 BBS 让使用者觉得加入一种网路上的人群组合(community),一群在网路上的人透信件、张贴文章、对话等方式来参与和讨论这群人关心的事情,这些参与不论在发言量或是言说内容上,都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发言者也很清楚自己是在对「公众」说话。然而,吊诡的是,所有的线上活动的参与者,其实都是在各自私密的场所进行这种所谓的「公共参与」。 以 BBS 为例,我们似乎具体而微地在这种使用情境中看到「双元的空间结构」:一个是电脑网路虚拟出来「公共空间」、一个是使用者私密操作情境,而使用者在网路上活动时,其实是置身在两种不同情境的复合当中,也就是既私密又公开。这种双元的空间特性在「匿名」或「多重身份」的机制下更进一步的强化,往往造成在「幽暗处公开喊话」的诡异现象。即便发言者在网路上以真实身份示人,遵守「真实世界」中的言行规范,在网路空间的情境上,仍然存在这种双元的空间结构。 然而,一连上网路就意味著这进入「公共空间」了吗?只要连上网际网路(Internet),我们马上会发现网路上充斥著各种主机(host),包含著公用的、私人的,以及各种网路服务,像是电子布告栏(BBS)、全球资讯网(WWW)、网路新闻讨论区(News)}叺炔悴愕耐芳芄梗酝蚣频耐沸挛盘致矍╪ewsgroup)以及数量难以估计的主机,将网路切割成相互串连却也相隔的形式。在台湾的学术网路TANet上,各式的电子布告栏系统交错在其间,有相互转信连线的大站,如台大椰林风情站、中正寂寞芳心BBS站;也有不转信强调专业或地方特色的站,如「山抹微云文艺站」、「女性主义站」。不同的BBS站由于属性、定位的差异,自然会吸引不同的使用者,而各个BBS站里,又再细分成各种讨论区,不同的讨论区在板主及参与者的互动下,营造出不同的讨论风气,一个网路上的使用者除了根据喜好择取自己要看的板之外,也会从该板呈现的讨论气氛,决定自己的发言与否,或参与的型态。于是,我们看到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校园的广场,让各种意见在其间对话;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交谊厅或沙龙,成为某个社群交流的圈子、而有些更小众或特定议题的讨论区,不仅参与者在其间培养了亲密的关系,整个讨论区的气氛,也像是一个私密的房间或社团的留言簿。 然而,参与在网路上的人,未必个人都有著相同的认知,而网路上的不同讨论区的区隔方式也多半不设限。因而不同的族群、性别、性格、意识型态的网路使用者很容易「越界」到另一个讨论区观看。这时,这种私密的小团体的对话,成了「他者」(others)窥探的对象,更进一步如果以异议或挑战的姿态进入讨论,也会冲击原先讨论区中培养的私密对话。八十五年十月间女性主义板的同性恋讨论区(「酷儿」Queer)1,便有某网友一再在同性恋板中发表攻击同性恋者的言词,引发平日在该板网友的不快,板主除砍信之外,也以网路上的舆论驱离该网友。当我们认为网路所提供的空间能够让弱势团体争取团结和发言空间的时候,这种空间的开放性也成为一种吊诡的两难,一方面,网路的精神即在于开放「近用」(access)的空间,发挥替代性媒体(alternative media)的公共论坛功能,而这种网路的「开放性」,是同时对大众和弱势开放的。于是,这种开放性也让不同的网路社群很容易在网路空间中遭逢。在人数众多的连线讨论区,这本是网路大众化的呈现,反映著实际的网路生态,但如果在小众或弱势所聚合的板上也遭受这种网路上的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