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的环境思考 - 科学新闻写作网.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领域的环境思考 - 科学新闻写作网

全球暖化論述的不同解讀 這些不贊同主流觀點科學家們強調地球暖化是事實,但人類工業活動是罪魁禍首的指控難以成立。控制燃料的使用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應是為了防制污染,而非亂扣帽子的稱其為地球暖化之元兇。 加拿大氣候學家Timothy Ball認為氣候變遷源自太陽溫度變化等自然現象,非人為所能輕易改變。30年前大家還曾討論「全球冷化」的問題,擔心其對人類生活、全球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和現在擔心暖化的情況如出一輒。 《不願面對的真相》九個錯誤 英國高等法院十月十日做出判決,要求教師在放映該片時,要提到九個錯誤 一、高爾認為冰床在不久將會融化,造成洗平面升高6.2公尺 法官波頓:這種情況幾千年後才會發生 二、低窪的太平洋環礁居民已撤離 法官波頓:並無任何撤離行動 《不願面對的真相》九個錯誤 三、大西洋溫暖的墨西哥灣流將會停止 法官波頓:灣流在未來不太可能停止,也許會減緩 四、65萬年來二氧化碳升高圖和氣溫升高圖「完全吻合」 法官波頓:兩者有關聯,但非「完全吻合」 《不願面對的真相》九個錯誤 五、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消融是受全球暖化影響 法官波頓:無法證明該消雪是受由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影響 六、查德湖乾枯是全球暖化災難的重要例子 法官波頓:確切的因果關係不足以成立 《不願面對的真相》九個錯誤 七、卡翠納颶風是全球暖化造成 法官波頓:證據不足 八、北極熊為了尋冰,必須游泳96公里,因而淹死 法官波頓:最近只有四頭北極熊因暴風雨淹死 九、受全球暖化和其他因素影響,珊瑚礁顏色變淡 法官波頓:要把全球暖化與濫捕、污染等因素對珊瑚的影響區分開來,十分困難 全球暖化論述的不同解讀 不少科學家除了不贊同高爾的觀點外, 《不願面對的真相》片中災難式拍攝手法可能更是其反感的主因。究竟全球暖化主因為何至今仍眾說紛紜 最近又有科學家研究發現,牛打嗝時,製造的溫室效應氣體更為驚人,佔了全球排放量的4%。總歸一句,若人類不好好想辦法控制對地球環境生態的傷害,就算暖化不是我們造成的,其他大自然反撲的災害終究會來 ! 氣候門醜聞(climategate) 2009年十一月,有超過一千封email指控英國學者Phil Jones(IPCC氣候撰寫報告的作者之一),認為他的科學研究缺乏科學實證,從今年二月十一日展開調查 他被指控的是過度吹噓人為的全球暖化數據(man-made global warming) 主因是他調查的中國氣候數據是來自都市,而非鄉村;同時,這些氣候調查站已不見蹤影 Phil Jones擔心來自部落格與媒體的宰制言論,會使人忘記其他更多的人為氣候變遷(man-made climate change) 的證據 以《正負2。C》為例 批評觀點 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環保聯盟前會長徐光蓉表示,第一個謬誤是片名,地表氣溫上升是不爭事實,但只有「正」,沒有「負」的問題 第二個錯誤是不當誇耀「學術性」、引用報告年份也出錯。徐光蓉表示,該片顧問Stephen Schneider,為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三個工作小組中第二小組主要撰寫人,並非工作小組召集人。 批評觀點 另外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由高爾與IPCC共同獲得,Schneider非影片所述諾貝爾獎得主。還有片中數度提及IPCC二○○九年出版報告,其實應該是二○○七年。 第三個影片中提及「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徐光蓉查國際人口資料(),台灣排名應該是全球十二名。 另外影片提及「台灣土地侵蝕率每年二%」,依此推論,不到五十年台灣就會侵蝕殆盡?此說根本沒有根據。 批評觀點 提到「北極」冰融 應是南極,如影片提到「如果北極冰融,海平面上升」,但事實上應該是南極冰融。 徐光蓉說,目前科學界無法正確估計降雨與溫度之間關係,影片中「台灣氣溫上升攝氏一度,降雨增加百分之百」說法,過於武斷。 環保觀點方面,徐光蓉表示,現在就要開始做,影片中卻都將責任推給下一代。 徐光蓉也批評,多年錯誤的能源與產業政策,電影也沒提及。 批評觀點 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影片提到「台灣氣溫上升攝氏一度,降雨增加百分之百」的部分,表達方式錯誤。正確數據為「全球溫度每增加一度,台灣前十%的『強降雨』就會增約一四○%,前十%小雨則會減少約一半」。 另一個爭議點在於本世紀末前極區融冰將導致海平面上升六公尺的說法。劉紹臣表示,北極的冰在本世紀末前就會完全融化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應說明引用出處。 環境新聞如何開始 所有記者的取材就是採訪與蒐集資料兩者而已 環境新聞更著重在受訪者的談話間,去找出真相,以及問題的癥結點 從所有談話中,去歸結出「說故事」的主軸,但又不能失去去科學的精確性;但有時,太精確又會失去故事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