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心灵与社会的良药孩子的书屋-偏乡孩子的第二个家演讲者:古 .pdf

陪伴,心灵与社会的良药孩子的书屋-偏乡孩子的第二个家演讲者:古 .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陪伴,心灵与社会的良药孩子的书屋-偏乡孩子的第二个家演讲者:古

【演講活動】 陪伴,心靈與社會的良藥 孩子的書屋-偏鄉孩子的第二個家 演講者:古碧玲 日期:2014年3月26 日 (星期三) 時間:下午13:30 – 15:00 地點: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1F27教室 簡介:從《愛 無所畏》這本書說起 缺乏陪伴的成長,猶如乾涸的沙漠。 每個孩子都需要足夠的陪伴,哪怕是坐在他們身邊什麼都不說也不做。 台灣的偏鄉由於長期缺乏就業資源,導致許多的成人離鄉尋覓就業機會,也導致絕大 多數的偏鄉孩子在缺乏父母愛的陪伴下,心靈枯萎、學習遲緩。 但如果只給錢,仍無法解決台灣偏鄉缺乏教育資源的老問題。 這幾年,偏鄉開始有了些微的改變,透出一線曙光-愈來愈多大人,其中包括了:返 鄉者、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科技業者,甚或從各都會轉以公益為新志業者…他 們深入偏鄉駐點,以極少的資源展開彌補家庭與學校功能不彰的缺憾,他們以無私的 愛教孩子功課、陪孩子運動、與孩子玩音樂、帶孩子進行生活體驗、養成孩子的品格, 一點一滴地等待孩子成長,還耐心地與父母們溝通。 位於台東的「孩子的書屋」是孩子的第二個家,也是一群大人從陪伴孩子中重拾被需 要的自信,既療癒了孩子,也療癒了大人。這些人身上熠熠生輝的愛,照亮偏鄉的角 落…。 講者 古碧玲 簡介── 心理系逃兵,在大學期間因張老師月刊工作又受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學薰陶,加上 日後於中時報系跑社會運動新聞的冶鍊,復又涉獵中外歷史、政治、文化等雜讀自學; 學習旁觀並推敲批判,試圖不受表象挾制。 愛吃樂玩貪讀怕吵過動,兼好奇好勝怕無聊,喜新戀舊;年輕時因好玩,一邊當記者, 一邊開過文青型的咖啡店。 做過廣告公司文案;今周刊、ELLE雜誌總編輯;財訊雜誌總策劃;旭聯科技總策劃、 信誼基金會執行長乃至於公部門高階主管,2013年初卸任一政經周刊副社長兼總編 輯。現自行創業中,並持續與「孩子的書屋」同工。 書名:《愛 無所畏》 作者:陳俊朗、古碧玲,2013年出版 【台北大學三峽巨流書局有售】 台東孩子的書屋 在台東大知本區有八座書屋,是當地缺乏資源孩子的避風港,是這些孩子受了委屈第 一個想去的地方。這個機構重建孩子心靈、課業與天賦的信心。其中每一則故事都無 比動人,這幾千個台東孩子與數十位陪伴者每天都持續寫下去的故事。 台東,永遠被西部人主觀地說成後花園,但若從面向遼闊的太平洋來看,台東可能才 是這蕞爾小島的前門。由於,長期處於資源分配較匱乏狀況,台東青壯年必須離鄉赴 西部都會工作。被壓成社會底層一顆顆小黑點的他們,在都會生下孩子, 不得不送返台東隔代教養;甚至在都會找不到著力點,返鄉成為家暴與貧窮的複印 機。許多台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家庭結構不完整之下,被家庭、學校所忽略,遂 自我放逐。 十三年前, 重返台東故鄉的陳俊朗(陳爸),開始陪伴起部分這樣的孩子,並逐漸 聚集了信念相同的夥伴,在台東各個社區成立孩子的書屋,讓這裡成為孩子第二個 家。但這並不那麼容易,而是漫長的過程。包括孩子與陪伴者,經過自我煎熬與探索 他人,孩子在這裡重拾對人的信任,開始相信自己的生命有陽光。陪伴者則相信憑藉 著愛,凡事無所畏,也在帶領孩子當中自我療癒。 十三年後的今天,第一批從書屋出來的孩子即將進入社會,需要陪伴的孩子後浪推著 前浪,一代接著一代,現在讓我們來聽聽這些故事吧。 書屋孩子:張宏盛(台北新鮮人) 書屋第一代的孩子。今年年後,來到台北一家極富盛名的連鎖麵包店,成為台北新鮮 人,也是烘焙新鮮人。面對過去生意失敗的父親,買醉療傷毆妻踹子,宏盛想走出父 親的陰影,小小年紀,抓緊機會就打工,還為了賺錢,被學校老師指責。但他的生意 頭腦被陳爸所鼓勵。 書屋孩子:楊逸文(被喚醒的音樂靈魂) 聽過楊逸文教孩子談吉他,會以為他是專業吉他教師。但他只是高中畢業,吉他是在 書屋學會的,也在音樂裡,療癒了那因為父親悴逝,跟著母親回到娘家,飽受異樣眼 光的童年。他把音樂當作自己最想追求的生涯,希望自己能在音樂裡走出一條路,帶 書屋孩子彈吉他,彷彿重回那隔離自己,被音樂打開心門的歲月。 陳爸 從第一個三年沒吃過晚餐的小童開始,他家的庭院漸漸聚集了許許多多被家庭學校放 逐的孩子,從教吉他開始,研發出科技整合的教材,做課後輔導;設置中央廚房,讓 孩子有晚飯吃;帶孩子騎單車、練拳擊…十三年過去,今天有三百多個孩子在書屋的 陪伴下成長…。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