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互联网思维(知乎).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培养互联网思维(知乎)

互联网圈外的人,如何通过业余时间了解互联网,培养互联网思维? 比如看36kr、虎嗅这类? shotgun,前前前前程序猿,前前前产品狗,前前销兽… iriszxcy、许逍遥、马小马?等人赞同 我想说其实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这种东西好吗? 2000年开始进入互联网这个领域,中间也经历了很多,曾经退出,然后又进入,又退出,最终还是回来了。这也是宿命吧? 最近微信朋友圈一直在疯传互联网思维什么的,然后有一群压根不是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不停给我发“互联网成功学”和“互联网思维”。我想说:你 们 都 被 骗 了 ! 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低谷期的时候,互联网思维没能出来救命。 腾讯差点被马化腾几百万美元卖掉的时候互联网思维没能出来救命。 传统企业疯狂上网站、阿里巴巴、微博、微信营销的时候互联网思维也没能出来救命。 那谈互联网思维有什么用? 记得有一次跟金融界一个前辈吃饭,他说了一段话很有深意:“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高风险低收益的事情只有傻子才干,低风险低收益的事情就是一般老百姓做的,低风险高收益的事情人人想干,但是你懂的,你没这个命,所以我们一帮所谓高智商的人就都挤在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了。” 互联网思维就是我们这群没背景没资源的平民,试图逆袭高富帅,其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倒下了,剩下的那名成功者被记者堵在厕所里问为什么?他被逼急了编出来的! 然后呢?为了圆谎,他必须从自己的成功中找出“必然性”,总不能说:“我去了趟硅谷,回来决定山寨谷歌、脸书、亚马逊、苹果吧?”,总不能说“我扑街了一次一次又一次,只是主角光环保佑没彻底挂,于是熬到今天剩者为王吧?”,总不能说“好几次我都想跑了,结果速度不够快留下来变成了赢家吧?” 于是,上帝视角开启,主角必须是提前二十年知道了所有的变化,精确布局,临危不惧,灵活变化,镇定指挥,而且精通"互联网思维",拜托,这不是穿越小说。 再然后,后来的一拨人拿着红宝书当圣经,哦,不对,是魔法书,对着投资人念咒:“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用户粘性”,“快给我钱!”。 你倒是去问问那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互联网思维为啥没救他们的命呀? …………………… 前年在斯坦福大学听投资前辈讲理念,“投资有技术积累的团队,价值总不会归零”,咦?人家没提互联网思维呀?这可是互联网风投创始地。 去年在鹅厂听某大牛介绍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要反复锤炼,直到90%的用户都能舒畅使用。”啊?人家也没提互联网思维呀?是不是搞错了? 今年听以前某同事分享创业的体会,“要敢于打破一切框架”,哇,还是没有互联网思维的影子,去哪儿了? “技术积累”,“做好产品”,“打破一切框架”,这不是哪个行业都需要的吗?哪有什么互联网思维? 免费是互联网思维吗? 巴菲特说“成本优势的公司终将胜出”的时候没想过互联网,我可以肯定这一点是因为他说过互联网公司太复杂他不玩。 沃尔玛,Costco以零利润甚至负利润销售商品的时候还没互联网思维什么事情,可是他们已经知道吸引客流,从而收取会员费、提供增值服务(如超市旁边店铺的出租),占有现金流去做投资(Costco主要是现金和储蓄卡支付)这些“互联网商业模式”了。 这些都是传统的商业模式革命而已,只是一些互联网公司也用了它们。不同的是,互联网业务如果不包括硬件,往往可以将成本平摊到“零”,亚马逊、苹果、谷歌、小米也没说送手机啊? 互联网不是救世主,从来就不是。 来,跟我一起唱:“一、二,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 …………………… 吐槽吐够了,放点干货,以免被践踏致死。 圈外人要了解这个行业,别去网上看资料,好多都是专门写软文营销的人编的,看了非把你带沟里去,我教你一个简单办法,所有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因为兴趣,从最早的个人站长,到后来的创业者,大多都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点。 不妨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点(比如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健康等),最好还是跟自己原先业务接近的点,未来一切都会互联网化,其实跨领域人才才是最缺的。医生可以研究智能健康设备,老师可以研究在线教育,制造业可以研究按需制造,金融行业的可以研究P2P或者众筹平台。 对美国互联网行业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他们是医生在开发医疗系统,教师在做在线教育,媒体人在做新媒体,计算机技术只是基本技能和工具,这是美国的一大优势,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想办法变成这样的O2O人才,才是最现实的。 找到点以后,改变自己用产品的思路,从简单的用变成边用边思考,我们圈内人,多半带着测试的心态去用各种新产品,智能手表也好,健康手环也罢,第一时间拿到手,然后开始各种应用场景模拟,并且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还能不能做的更好?未来会怎么发展?接着跟实际情况一一印证,时间长了自然就有感觉了。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