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武行毕业班刊,施磊同学向我邀(要)稿,本想写一点 - Wsimgcom.PDFVIP

随笔武行毕业班刊,施磊同学向我邀(要)稿,本想写一点 - Wsimgcom.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随笔武行毕业班刊,施磊同学向我邀(要)稿,本想写一点 - Wsimgcom

随笔武行 毕业班刊,施磊同学向我邀(要)稿,本想写一点京剧(自然是案头的), 故事、行当、演员皆以齐备,惟欠写作之才,正所谓志大才疏,奈何奈何。昔日 邵毅平老师曾言,没有创作才能的人只好写评论,故拟写剧评。又忆此前班刊投 了《随笔丑行》,因继之以《随笔武行》。是以为序。 毕业论文的课题总算定了下来,写《赵氏孤儿》。故上网搜孤 “下”孤,从 京剧到电影,一并下之。可我生性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就顺道下载了许许多多的 武戏,从《闹天宫》到《挑滑车》,《林冲夜奔》到《武松打虎》,下载之数量, 观看之认真,毋庸置疑,远远超过那该看的《赵氏孤儿》。(韩将军,你死得太早 了!) 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他觉得京剧跟昆曲相比简直是太差劲了(大意是这样), 因为京剧只会在台上翻筋斗,像杂耍一样,不似昆曲柔美优雅。总而言之,就是 白先生认为昆曲高级,京剧低级。那是宣传青春版《牡丹亭》的讲座上,白先生 此语一出,身边的朋友不约而同转过来看我。我当时只是说了句:“他不懂京剧。” 现在,我还要很惋惜地说:“他似乎也不完全懂昆曲。”何以言之?喜欢武戏的朋 友都会知道,京剧的武戏其实很多都是从昆曲那里移植过来的,所以像《林冲夜 奔》、《时迁盗甲》、《挑滑车》等戏都还在用曲牌体(而不是京剧的板腔体),并 保持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就是我看的第一场武戏,也是昆曲团的折子戏专场。 其中,《钟馗嫁妹》里的钟馗还会喷火咧,可见是杂耍的喊杂耍,京剧平白地蒙 冤了。 诚然,我并不否认京剧武戏的确喜欢加入“筋斗大会”,主要是龙套翻得不 亦乐乎。但人家确实是有武功的,既然念不得、唱不得,总该给人一点获得掌声 的机会吧?白先生看的什么“像杂耍一样”的武戏,我不知道,但我认识一名武 生演员,他到国外演出,演的最多的—据不正式估算—好像是《三岔口》。1958 年李少春先生到日本去的时候也是演的《三岔口》。其实这出戏挺能体现中国戏 曲时空虚拟性的特点——剧中场景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台上的照明却白亮如 昼。另外,它没什么对白,就省去翻译的麻烦;演员也少,就是加上最后出场仅 几分钟的焦赞和刘妻,也不过四个人,乐队人也少,省钱。至于那些有“筋斗大 会”的“像杂耍一样”的戏,我在想会不会是《雁荡山》?但《雁荡山》的所谓 “筋斗大会”的部分,默默表示:那个音乐是昆曲的……(上述的《钟馗嫁妹》 里也有用到,是昆腔武戏中很常用的曲牌。) 当然,我也明白为什么像白先生这样的人会觉得京剧是杂耍。首先,早在19 世纪末,著名京剧演员如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就指出了,一切程式、任何程 式的存在都是为塑造人物而服务的。那程式又是什么?简而言之,程式就是一种 规则,在人物塑造中表现为:演员 行当 程式 角色。这也就是为什么周 瑜虽然比诸葛亮大六岁,但周瑜是小生(突出“少年英雄”)而诸葛亮(突出“沉 着机智”)是老生了。回到武戏,由于大多的武戏唱词念白较少(这是相对而言), 主要还是开打,因此对武戏比较生疏的观众就无法理解台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所 以将其归之于“杂耍”的行列,亦情有可原。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昆腔武戏中有一条:载歌载舞的部分,如果太累 了,可以只舞不唱。学弟有向我提出过这个,认为戏曲就是通过唱来讲故事,你 台上在那儿翻啊跳啊,又不唱,那你故事还讲不讲啊?这不是本末倒置吗?首先, “只舞不唱”,那是在演员真的唱不了的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功力好的演员 自然能把多数乃至全部的段落唱下来。再者,演员累了究竟应该舍掉什么呢?他 在那儿跳得好好的,突然停下来把该唱的东西唱完,喘口气再继续跳吗?不用逻 辑推也知道“只唱不舞”是行不通的。 回到程式的问题,其实看武戏,或以做功为主的戏,不需要对一切程式了如 指掌,但凭一些想象力,是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比如《雁荡山》里面,两派士 兵对打,有一对是甲揪着乙的脖子,把他的头往下推并朝他的脸踢几下,乙边挣 扎边眨眼,做无法呼吸的表情。只把这戏当成“筋斗大会”的观众自然不会明白 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节目单上的演出介绍会告诉你,贺天龙的军队败绩,逃入一 个湖中,孟海公的军队追入,两队人马是在水里打的。所以,上述的甲是在把乙 按入水中,并往他脸上泼水。而像《挑滑车》,最后一场有高宠一连串在那跳一 字马,乐队中传来唢呐声。看上去莫名其妙,其实,只要你知道唢呐声可用来拟 声—如婴儿哭声、马嘶叫声—,而高宠是骑着马挑滑车,就能推出是人困马乏, 马站不稳了,抓狂了,高宠是在避免自己被摔下马的同时设法控制住它。 可是,武行—其实任何行当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