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系列之一和二-萧山三中.DOC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系列之一和二-萧山三中.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系列之一和二-萧山三中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系列之(一)“石板地”上种植水稻                 “石板地”上种植响水大米 相传,在明、清时代,响水大米被誉为“皇粮”、“御米”,它和镜泊湖的湖鲫、山里的紫貂,同是向朝廷进贡的侍品。 关于响水,民间有一个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上京龙泉府附近有一位善弹古琴的老琴师,他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叫水儿,渤海国郡王见水儿容貌出众,便把她抢进宫。老琴师想水儿,天天坐在牡丹江畔的玄武岩上弹琴,后来,老琴师死了,可是,想水儿的琴声仍在田野间回荡着,人们便把这地方叫想水儿。因为这一带产的大米分外好吃,人们就把这儿的大米,叫想水儿大米,便是如今的响水大米。 实际,是因牡丹江水从镜泊湖泻出,流过一段约十几公里长的玄武岩台地后,突然跌落下流,由于水的落差大,在一二里之外都能听到哗哗的响声,响水乡便因此得名。 响水大米如此好吃,是因为响水乡所处的地理条件特殊。这一带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由于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出的岩浆凝结成的熔岩台地,其面积达二百多平方公里。经过年久的风华浸蚀作用,千洞万孔的玄武岩上,积聚了一层一尺来厚的腐殖土,土质松软、肥沃,加之牡丹江横贯其中,水源极为充足,最适宜种水稻。在这块熔岩台地上种水稻,岩石的吸热和散热快,早晚温差大,借助石板的热辐射,水的温度高;多孔的玄武岩,渗水、透气作用良好,但却不漏水、排水迅速,便于通风和晒田,这些条件都能促进水稻的扬花、灌浆和早熟。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温度、水份、空气这三要素都优于其它稻田。这独特的石板地,便是响水稻早熟、饱满、优质、高产的奥秘。 ? 例题: 驰名中外的响水大米出产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那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上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解放后,响水大米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用米。 响水大米之所以品质优良,举世无双,完全得益于其生长在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中。其生长的土地为亿万年前形成的大面积玄武岩“石板地”。石板上土壤的厚度为10~30厘米,是经过亿万年的岩石风化和腐殖质沉积而形成的土壤,其中矿物质、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灌溉水源来自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流出的牡丹江上游的优质水源。由于“石板地”的石板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在夜晚又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来,使“石板地”的地温、水温比一般稻田高出了2~3°C,在昼夜温差大的北方,形成了有利于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水稻吸收营养充分,成熟度极高。据此回答(1)~(3)题。 (1)生长响水大米(水稻)的“石板地”白天易于吸收热量,其主要原因是( A ) A.成土母质多气孔构造???????????B.生长期内白昼长,光照强 C.当地四面环山,热量不易外散???D.石板地蓄水能力强,比热容大 (2)由响水大米生长的环境推测,该地地质时期( B ) A.曾经有过剧烈的地震???????????B.曾经有过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C.曾经有过剧烈的海陆变迁???????D.风化作用强烈,成土速度快 (3)响水大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C??) ????A.当地降水丰沛、水源充足 ????B.“石板地”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 ????C.当地昼夜温差大,“石板地”地温、水温较高 D.当地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雨热同期 【高考真题】试卷: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地理第36题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配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下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最高(16.2)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配制而成的。 说明:图略?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选择理由与评价】 该题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其总体特点是“能力覆盖、知识抽样、思想渗透、方法支撑、图为主要载体”。试题注重地理要素的联系分析、区域空间定位、自然地理过程分析。从第(1)和第(3)两个问题可以看出,甲、乙两地虽然都是优质葡萄产地,但区位条件却不同,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乙地葡萄园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那就是地表鹅卵石堆积。按此思维,让学生去分析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再现其形成的地理过程。思维严谨,考查细致,设计巧妙。试题难度不大,但却有很好的区分度,特别是第(2)问。在进行气候影响分析时,甲、乙两地又存在差异,甲侧重光照、温差,乙则侧重光照、热量,一方面回应了题目文字信息,另一方面隐含两地在河流的位置不同。试题有思想、有高度、有区分,能力立意,平中见奇,特点鲜明,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解析与答案】 试题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