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元宵节共五天.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元宵节共五天

 宋代的元宵节共五天,我选择正月十五,不吃火锅,虽然它是在宋代发明的;也不去吃火腿,东京的风味小吃应有尽有。那时“东坡肉”刚隆重上市,人们也不像现在的人怕胆固醇高,想大快朵颐机会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锤;在南宋,就吃元宵(汤圆)。这两种元宵节食品现在还有,但到宋代吃才有原汁原味,不像现在,心境变了,过节的氛围也淡了。   顺便也大口吞咽一些节日的喜庆气氛。其实,无须用嘴,耳朵里灌满的声声爆竹早已将元宵的热闹渲染,抬头看天空,缤纷的礼花给宋代的元宵夜开出各种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诗人,跟在他的背后,感受盎然的诗意在灯树上千光照,跟随你身后的是逐人来的明月。如果你跟随的是苏东坡,“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是苏东坡眼中的灯火钱塘三五夜。元宵节的氛围不仅在舌苔上缭绕,还会在你的鼻翼上温存。“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那香会在我们的心底萦回,让心灵如化冻的河流。   跟随王安石也不错,你可以看一看花灯,猜一猜灯谜,还会看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紧,答出了就会被招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传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着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然后感慨那时的学问真值钱,不像现在随房价的上涨不断贬值。   吟咏着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跟在他的身后,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可以给柳丝打一个结,挽住明月;然后以诗词为道路,约来那个在多年以后走失的人,柔情脉脉地向她倾诉你藏在心底一千年的话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年的元夜当是到了现代了,那个在诗意中走失的人还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宝马雕车里,那满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语渐渐消失了,你的泪水和惆怅都是纯粹的,只与爱有关,只与情有关,不似现在掺杂了很多杂质。   在宋代过一个元宵节,不用红玫瑰,有诗歌和脉脉的眼神就够了。你可顺着辛弃疾的视线众里寻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实在的,很有质地,可触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现代人一样感慨“听说爱情会回来”,那时的爱情也是纯粹的,就在不远的地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乡村元宵节 王清铭 乡村的元宵是从白天开始的。晚上游灯,白天游神。游神,就是抬上菩萨到处走一走。乡里人体谅菩萨整年正襟危坐,要管人间万事,很累,还捞不着一次公费旅游。春天到了,百姓可以到野外踏青,菩萨有腿却哪里也去不了,纯朴的百姓愿意在元宵节那天,当一回菩萨的“腿”,带他们到村里村外走走。 菩萨坐不惯汽车,即使有宝马,也到不了沟垄巷陌;八抬大轿是古代官员坐的,博物馆里有。百姓泥腿子出身,备不了,找出几把老旧的太师椅,因陋就简做成菩萨的座椅,那太师椅的颜色犹如农人脸上的黧黑。百姓也有一点小小的私心,菩萨走门串户,也捎带着给百姓送来吉祥和平安。 菩萨出巡,从香烟缭绕的寺庙下乡,“肃静”“回避”的牌要举得很高的,但菩萨不嫌热闹,敲锣打鼓就不用多说,开路要四门铳枪,铳声比春雷还响。引路的除了租来的高头大马,富裕起来的农人与时俱进,西装革履,开上一溜的小轿车,有意无意地要把菩萨出游弄成高规格的出访,乐此不疲,也不管坐在椅子上的菩萨会不会心存嫉妒。 农人为了愉悦菩萨也愉悦自己,穿上只有在戏台上才能看到的服装,彩旗飘扬,十音八乐、舞龙狮、踩高跷、跑旱船甚至扭秧歌,会什么就来什么,不会的也要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比较有特色的是大钹队,清一色的乡村妇女,穿大红大绿的衣裳,手里拿着两面铜大钹,指挥的鼓声一响,组成阵势的妇女们扭动略显僵硬的身体,整齐而又粗枝大叶地做出各种姿势,配合脚步的移动,手上的钹齐鸣,似乎要攻伐什么,让人仿佛回到古战场。她们尽情地让钹发出轰天的声音,不是要证明她们红装武装都爱,而是要让人们看看,她们的文艺细胞并没有随繁重劳作的汗水而流淌干净。元宵节看作一次农人自发的文化下乡更贴切。 典故一定要搬上一些的,比如八仙过海,老旧了,但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年人喜欢,戏剧舞台上有《十五贯》和娄阿鼠,那年是鼠年,刚好可以扮演,走在路上也给农人一些警戒。晚上观看游架子灯,不提防就有一只老鼠从动画片里蹿到架子上,细看却是惟妙惟肖的“米老鼠”。不禁纳闷:这美国的米老鼠什么时候要拿到签证,到中国来欢度元宵节了?说农人朴拙,他们还挺幽默的,连这样的国际玩笑都敢开。不知道中国的土菩萨喜不喜欢这洋玩意。 在爆竹声声中,菩萨大概也来不及细想。他们的身前身后都有十音八乐和戏曲演唱,农人大概也知道菩萨不喜欢流行歌曲,就咿咿呀呀地唱了一路,不管菩萨烦不烦。菩萨经过的地方,农人总要燃起一堆火,不知是天冷时要给菩萨烘暖,还是预示今年自己今年的家景要红火。鞭炮是要放的,越响越好,菩萨的耳朵耐得住高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