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授及健康心理培养应并重.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传授及健康心理培养应并重

知识传授及健康心理培养应并重【摘要】2006年5月24日的泉州晚报报道了心理学家根据辽宁省桓仁县一重点高中的尖子生王家兴高考前后的失常行为诊断他患有强迫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中国当代丰衣足食的青少年为什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寻根究底,是中国高考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造成当代青少年的长期心理压力。笔者从高考造成的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同老师,学生同家长紧张的人际关系分析,并依据青少年时期的基本心理特征得出现行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应把健康的心理培育同知识传授并重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 长期的心理压力 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厌学 紧张的人际关系 健康心理培养 并重 2006年5月24日的泉州晚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辽宁省桓仁县一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王家兴忽然惧怕上课铃声,1994年即当年高考前夕“临阵脱逃”休学。原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他休学后回家竟发展到不想听见人说话,不想见任何人。只好躲进山里,成了一个连家人都很难接近的怪物。后来,又发展到了一天24个小时都要在四肢上套上塑料袋,成了一个可怜可笑的“袋中人”。这位袋中人被诊断为患有强迫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现有的心理研究显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有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大多数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长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时,容易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全球化的中国人民处在一个吃喝不愁的和平、稳定时期,为什么中国的青少年会有“长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呢? 笔者试分析如下: 根源: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作为我国升学考试制度之一的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确实对调动中小学积极性,监控基础教育质量,对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渠道,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77年中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比例是21∶1。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检讨中国高考制度》新华社 《环球》杂志) 可是当中国走进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德性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再到今天的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就是金钱,知识越来越为科学所专用,越来越与人的德性和品格相脱离,即知识越来越成为纯粹理智性的计算和操作性的工程技术。”(卢风《知识与智慧:现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教育必然地在这追求知识、技术、实用技能的世界现代化洪流流动过程中异化为纯功利性的训练。中国教育制度之一高考制度也违背了弥补人才断层的“不拘一降人才”的设立初衷,异化成了“人生第一考”“一考定终身”的状态。高考分数自然而然被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统一的高考制度用同一标准选拔学生,严重扭曲了我国社会的人才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由于这个制度是国家推行的,在人们心中具有权威性,因此,家长和社会用这一标准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门用它衡量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优劣,家长用它要求子女。然最终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教育的对象--学生。统一的高考制度严重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幸运地跨入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也由于长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再增添强大的就业压力,自然没能幸免心理疾病的侵害。 1.严重的厌学情绪 高考,考的不仅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对整个教育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的教育,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为高考进行的各种考试在当代的中国青少年眼中成了一个魔鬼,它吞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青春、理想和梦,留下是一个会死记硬背的躯壳,学生成了只有知识、技能而无生气、活力的“知识动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世人的眼里,高考的失败就是人生的失败,考试能决定的东西太多了。而家长、老师一味地强调考试更加重了学生的厌恶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有三份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很大,66%的学生认为“分数对一个学生很重要”,58%的学生认为“考试对自己的压力很大”,而50%的学生对于“现在的成绩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的说法持否定态度。老师为考而教,整齐划一的教材,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为考而学,整齐划一的个性,整齐划一的创造色彩。 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缺少求知的激情,学习由此成为了一种劳役。当代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的强,他们觉得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