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中国地震信息网.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中国地震信息网.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中国地震信息网

维普资讯 年 芋 地 质 学 报 ACTAGEOLOGICASINICA V。o。l.7.。2N。o~。: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 和连续变形耦合模型 张培震,甘卫军,沈正康,王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动力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内容提要: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特别是其刚性块体假设)能否应用于大陆,是大陆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之一,不同的理论模型给出不同的回答。缺乏完整、可靠的构造变形运动学图像使得无法对不同的理论模型给予 约束和检验,以至于无法回答上述基本问题。本文以中国大陆及其周边近年来的1350个 GPS观测资料为主,结合活 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中国大陆的现今构造变形既有刚性地块的 运动,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华南等地块;又有非刚性的连续变形 ,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中,由于 岩石圈性质的不同而造成变形 的分区差异和上部脆性地壳的分块运动,不仅有整体性好的刚性地块运动,也有刚 性很差的连续变形 。以粘塑性流变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发生连续流动 ,从底部驱动着上覆 脆性地块的运动,而不同活动地块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地块的整体性和变形方式,中国大陆的现今构造变形可以用 耦合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模式来描述。 关键词:刚性块体;连续变形;大陆动力学 ;GPS观测 自2O世纪60年代末板块构造取得巨大成功并被 可 以用连续介质的流变席体来描述,变形和运动受 全球地球科学家所接受 以来 ,板块构造理论 的核心 到边界动力、板 内浮力和岩石圈流变性质共 同作用 假说—— 刚性块体运动立即被应用于构造变形广泛 的控制 (Englandeta1.,1986;Englandeta1.,1997; 分布 的大陆地 区(McKenzie,1972;Dewey,1973)。 Flescheta1.,2003)。 但是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性质却与板块构造 的刚性 由于不同的理论模型预测不同的运动图像和速 块体假说有着很大的差别 (如 Molnar,1988),宽阔 度场 ,完整和可靠的构造变形运动学图像能够对不 的活动造山带、弥散分布的地震 以及岩石圈结构的 同的大陆动力学理论进行约束和检验 ,从而改善理 各 向异性都表明大陆内部存在着强烈的构造变形, 论模型、深化对动力学过程的认识。但是获取构造变 而且这些变形很难用几个刚性块体 的相对运动所描 形的运动学图像是一件 困难 的事情。利用地震震源 述 (Molnar,1988;Housemaneta1.,1993;Holtet 机制解反演地震矩张量可以获得发震断层的位错状 a1.,2000)。 态,推测断裂的运动学图像 (如Molnareta1.,1984; 有关大陆动力学 的理论和假说大概可以归结为 Molnareta1.,1988),但历史地震记录的时间太短, 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一种认为板块构造的理 给出的运动图像不完整并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论基本上适用于大陆内部 ,构造变形通过一系列 “微 活动断裂晚第 四纪滑动速率可以给出构造变形长期 型”刚性块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断裂切割整个岩石 和平均的运动学图像 (xg起东等,2002),但获取第四 圈,绝大部分变形局限在边界断裂带上,板块边界力 纪活动断裂和褶皱的定量数据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 驱动着大陆内部刚性地块运动 (Tapponniereta1., 量的投入 ,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近年来发展起来 的全 1982,2001;Jackson,2003)。另一种理论认为大陆 球定位系统 (GPS)大地测量技术使得在短时间内获 岩石圈不是刚性 的,连续变形发生在宽阔的区域 内 取大范 围地壳运动的速度场成为可能。目前高精度 和整个岩石圈或至少 中下地壳 的尺度上 。上地壳以 GPS相对定位 的中误差 已达到 了10 水平 ,也就是 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上地幔 以粘塑性流变为主, 说上千公里长基线的观测 中误差可达到毫米级 ,这 注 :本文为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生代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