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论语》中.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论语》中

第二讲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少也贱”与“好学” 二、富贵和贫贱 三、孔子与隐者 四、周游列国纪事 五、生活中真实的孔子 一、“少也贱”与“好学” 孔子的好学经历是一个普通人成为志士仁人最正确的道路选择。他并没有急急忙忙地求官,而是在“艺”上发奋,其六句话的自传表明他一生都是在学习。好学深思,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人生的六个阶段都达到了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修养高度。当然,孔子不是没有“忧”,他所忧的正是我们一般人经常做不到的。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6章) 研析: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谦逊地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因为少年地位卑贱,需要谋生,就会有机会多学习一些粗俗的事务。实际上,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生活中若能从洒扫应对进退的小处做起并且做好的人,其实,无形中也奠定做大事的基础。因为他能吃苦,愿意接受磨练与考验,相信便能累积足够的心性、技能或智慧来面对更大的挑战!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3章) 【研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忧虑世人不能重视道德修养、读书学习、知义行义和知错即改等方面。在他看来,四者之间有其相关联之处,因为道德修养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与功力,会在面对错误时显现出来,基础扎实的人能够见贤思齐、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对于习得的知识也能得到验证与落实,而非只是沦为“空谈”! 孔子立志向学有两个特点:其一,立定志向后就非常好学,其次,坚持了一辈子。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 【研析】   孔子自述其为学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衰老了都觉察不出来。由此可知,孔子从读书学习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不为身旁小事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为忘食,所以不知贫贱;因为忘忧,所以不知苦戚;因为忘老,所以不知生死,便可以“安贫乐道”地生活。也因为乐在学习中或工作中,以致于吃饭、睡觉全都可以搁在一旁,哪里还有心思去在意老是否将至的问题呢?孔子好学的精神足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第4章) 【研析】   孔子自述了自己的一生,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少年时学道,志在此而不厌;青年时能自立于此道,立于道而不移;壮年时心智清明不迷不惑;知天命者已穷尽其理;耳顺之人所闻皆通;心欲所为不逾矩则已在道中。孔子告诉我们,人生修养要达到某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所成,要循序渐进,要穷尽一生。孔子还告诉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将思想、行为都同化于道的过程,最后才能完全溶于道中。 二、富贵和贫贱 富贵与贫贱是人生的两极,世人都想着如何摆脱贫贱而得到富贵,都以为富贵可求。孔子认为富贵是不可求的,即便可求也要合义与道。这是一生都不能违反的原则,“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认为即便是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样贫贱的生活,只要合义与道,其中也有乐。因为他一生所追求的不是如何摆脱贫贱而得到富贵,而是以仁道救世,这种淑世精神正体现了孔子天赋的使命感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5章) 研析:人大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希望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如果人以不义之方式取得富贵或躲避贫穷,人人为所欲为,无恶不做,终将造成私心充塞的社会乱象,及人类道德毁灭沦丧的境地! 后世从此中演绎出“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劝善格言。 富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蓦然回首时的惊喜,如果把人生定位于求富贵,不要说很难求到,即便求到了也很难守住,历史的经验比比皆是。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一切必须符合于道,若是所追求的事物违背正道,宁可舍富贵荣华也要坚持走正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