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与清代王府建筑布局对比概述.docVIP

恭王府与清代王府建筑布局对比概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恭王府与清代王府建筑布局对比概述.doc

  恭王府与清代王府建筑布局对比概述 一、恭王府建筑及其主要特点 (一) 恭王府建筑概况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作为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其兴造应始于即乾隆四十一至五十一年之间①。整个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 6 万平方米。其中府邸占 3.2 万平方米,花园占 2.8 万平方米。府邸为三路五进院落,中路建筑为仅次于皇宫的亲王府建筑规制的绿色琉璃瓦;花园则三面环山,园内 40 余处景观。笔者根据撰写需要,将恭王府建筑划分为11 个群组,如图 1 所示:同时,整个恭王府按照由左至右、从前到后的顺序可分为西、中、东及花园四个部分(如图 2 所示)。府邸西路依前后顺序分别为:葆光室、天香庭院、锡晋斋;府邸中路依前后顺序分别为:一宫门、二宫门、银安殿、嘉乐堂、后罩楼;府邸东路依前后顺序分别为:多福轩、乐道堂。1938 年 12 月单士元撰写《恭王府沿革考略》发表于《辅仁学志》7 卷 1、2期合刊,初步考订了恭王府的历史沿革,论证了恭王府曾为和珅府邸,由嘉庆皇帝转赐庆亲王永璘,后经咸丰皇帝赐恭亲王奕訢的历史脉络。考察现有材料,笔者认为:恭王府建筑组群的历史沿革大致认为分为三个时期①。即:和珅时期;固伦和孝公主与庆亲王永璘时期,恭亲王时期。第一,和珅时期。和珅建造府邸主要集中在乾隆四十一年至五十一年(1779年-1786 年)之间。H.s.陈和G.N.凯茨发表的《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考证了和珅建造其府邸始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 1776 年),并称,1776 年,他得到最高的恩宠,皇帝把最高的官衔授予他,尽管此时他仍然是年轻人。②此时 26 岁的和珅已擢升为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和步军统领,他购置了恭王府原址宅基地并开始大兴土木。同时根据吴长元《哀垣识略》记载和刻本时间,以及《清史稿bull;列传一百六十bull;和坤》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府邸基本建成,可以推断其建筑完成于乾隆五十一年前。 (二) 恭王府建筑的主要特点 恭王府建筑群组建造的历史沿革决定了其风格特点,不同时期恭王府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人格特点决定了恭王府建筑群组势必包罗万象、独具特色。尽管恭王府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营造,但其中路五进院的结构布局一直遵照清代等级制度而建,未有逾制。从和珅府迎接固伦和孝公主开始,其主路建筑从基址、台基、正殿、套殿、东西配殿、神殿、后楼规模、样式基本形成,即便是在恭亲王入住后也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以符合其亲王身份。首先,正门五间、启门三间与现存一宫门、二宫门一致,毋庸置疑(图 11)。正殿加套殿共七间(亲王制正殿为七间九架),歇山配硬山式殿顶低于紫禁城的九间九架的庑殿或悬山式结构,严格按照《大清会典》和《大清会典事例》(图 13)建造,甚至对于身为亲王、权极一时的恭王奕訢也没有丝毫例外。同时,东西配殿因为历史原因与正殿套殿的进深、阔面均不足亲王制要求,可见即便是权倾朝野的和珅,还是位极人臣的恭王对等级制度的讳莫如深。中轴主路后殿、寝殿均按照规制各广五间进行建造;左右至后楼均为广庑。后楼按典制规定,可置上下层,但间数一般不过七间,而恭王府后楼则属例外,在此不作累述。其次,一些辅助建筑群,如斗口、殿柱、出檐、月台、散水、旋子彩绘等均符合亲王制规制要求(如图12)。 二、清代王府建筑的考察研究 (一)清代王府建筑的典制考察 清代关于王府建筑的等级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初,当时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建立清王朝开始就仿照明朝颁布了相关制度,如《清史稿》载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①,这表明清代宗室采取的是封而不建的封爵制度。《八旗通志》卷二十三载盖建国居民,营建其大事也。都城之内,八旗居址,列于八方。自王公以下至官员兵丁,给以第宅房舍,并按八旗翼卫宸居。②表明清代王府建筑群组基本都是拱卫京都而营造的。《八旗通志bull;初集》又载顺治五年定:宗室封王,无嗣者,太庙附祭。有嗣者,令其子孙立家庙致祭。十年又议准:诸王皆在京师,离坟墓相近,随时亲旨致祭。其京城内各立家庙致祭,俱令停止。③由此可见,清代分封制度是清代王府集中修建于京都的重要原因。此外,依据《八旗通志》,皇太极崇德元年始定宗室爵位为 9 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而顺治六年《大清会典》将爵级定为 12 等(《大清会典事例》则规定为 14 等,其中多列了世子和长子二等。世子与郡王爵级相同,长子与贝勒爵级相同)。同时,《大清会典bull;宗人府》还规定封爵的 5 种途径,以及外戚和外藩的封爵和等级。这些规制以清朝迁都北京为分水岭,客观反映了清代王府建筑的历史沿革。有关王府的建筑制度主要载于《大清会典》和《大清会典事例》两部书中,而内容则不尽相同,有些出入甚大。会典规定了典章制度,事例叙述沿革和变动情况,与会典相辅而行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