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煤化学》第02章-煤生成-4
《煤化学》;第三节 成煤环境 ; 河口三角洲常有巨大漂木堆积﹐埋藏後也有可能形成异地生成的煤。;一、泥炭沼泽的起源 ; 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泥炭形成的基础
尽管泥盆纪已有陆生植物出现,但数量不多,未能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煤层。
只有植物演化到一定阶段,高大的木本植物繁殖堆积,才可形成广泛的、工业意义的煤层。 ; 在潮湿温暖的气候下沉积的煤层中含有许多由粗大树干形成的光亮煤宽条带
温和或微冷的气候下则光亮煤相对较少;3. 古地理:; 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均衡补偿)和成煤坳陷,同时也产生坳陷内部的次级隆起以及坳陷所导致的沉积作用分异。
地壳的剧烈或过缓沉降运动都不利于厚层泥炭层的形成,植物的堆积和地壳沉降的平衡,决定泥炭层形成厚度。; 古气候、古地理受大地构造的影响,而古???物的大量繁殖又是在合适的古气候、古地理条件下产生的。; 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从水生植物、半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从简单到复杂,形成种类繁多的植物世界,为煤的聚集提供了物质基础。
正由于植物群落的演变呈现出继承性、阶段性发展,使中国地史上聚煤模式经过了四个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特点,并在煤岩性质方面留下了不同的标志。 ; 地球上除南极尚未发现沼泽外,各地均有沼泽分布。由于沼泽地的土壤有泥炭土与潜育土之分,沼泽可分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大类。
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泽区在西西伯利亚低地,它南北宽800km,东西长1800km ---- 堆积了地球全部泥炭的40%;凄羹忽樟带郧何谊变坤宠腑告玄扬茨宵袋个痛臼尺之隋诺檬橡造搂我躇暮《煤化学》第02章-煤生成-4《煤化学》第02章-煤生成-4;二、煤相的发育 ; 不同的煤相类型,成因不同,工艺性质也不相同
煤层的原始性质取决于:
堆积方式(原地生成的、异地生成的)
形成泥炭的植物群落
沉积环境(浅沼,湖沼,微咸水—咸水,富含钙质环境)
养分供给(富养分的,贫养分的)
pH值,细菌活动性,硫的供给
泥炭的温度
氧化还原电位(需氧的,厌氧的);c; 这不仅反映在粘结性指标上,如G、b(膨胀度)和煤塑性体吉氏最大流动度,而且煤中含硫量也有明显差异。
这说明当煤层的煤阶相同、煤岩组成相近时,两种煤在化学、物理、结构和工艺性质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也说明影响煤质的因素除煤的变质程度和岩相组成外,还有第三个因素-还原程度。; 煤的还原程度是影响我国煤性质的另一个成因因素
主要体现在煤的成因类型上。
不同还原程度(类型)的煤由于形成环境及组成上的差异,必然致使煤质发生明显的变化:;强还原煤比弱还原煤:
有较高的氢碳原子比(H/C)
硫含量(St,d)
挥发分产率(Vdaf)
焦油产率(Tardaf)
较强的粘结能力(粘结指数G 和Y 值)
强还原煤是一般较好的直接液化煤
较强还原煤具有较好的粘结能力,是良好的炼焦煤
弱还原煤在这些方面都比强还原煤差; 煤的还原程度与煤的自然发火的倾向:;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煤还原程度的认识将日益深入,国内外学者对“还原程度”这一客观存在,逐渐取得共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煤的还原程度的表征
无法从化学结构上对其差异作出科学的解释;第四节 成煤作用过程;一、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 ; 第一阶段:
植物遗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
第二阶段:
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等。;细菌分解 ; 微生物也分解脂肪,它首先从脂肪中分解出脂肪酸,脂肪酸再进一步氧化,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后分解为水、氨、二氧化碳及硫、磷的氧化物等,在分解过程中也可以生成氨基酸、卟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泥炭化作用; 可见,植物各有机组分抵抗微生物分解的能力不同
按其稳定性来看:
最易分解的是原生质
其次是脂肪、果胶质、纤维素、半纤维素
最后是木质素、木栓质、角质、孢粉质、蜡质和树脂; 比较稳定的木质素,也能被特定的真菌和芽孢菌所分解
植物的角质层、孢子、花粉和树脂具有抗微生物分解的性能,所以当其他组分已被分解消失之后,它们仍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植物中各有机组分对微生物分解作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01 定语从句100题(考点串讲)(word版有答案).docx VIP
- 凿井井架设计汇编.doc VIP
- 北京某电力隧道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
- 《【阅读专题2】故物与深情:感受血缘中的亲情》教学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 课文标注笔记 全册.pdf VIP
- 北京某电力隧道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pdf VIP
- 高压旋喷桩技术交底1 - 桩基础.docx VIP
- 17J008 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最新).pdf VIP
- 《【阅读专题1】忠与孝:体会宗法社会的伦理选择之难》教学课件 (1).pptx VIP
- 力普LP100说明书PDF_Image_Marked.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