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及“好处”类题型攻略.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用”及“好处”类题型攻略

“作用”及“好处”类题型攻略研读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以“作用”“好(妙)处”设问的题目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命题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对其“好处”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凭感觉,任意作答。本文主要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就这类题型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作探讨。 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构成典型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整个艺术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鲜明性、主题的深刻性”。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包括场面)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其作用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深刻,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折射人物情感世界,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以及连接故事情节。 【高考连线】(2009年安徽卷第13题)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答案解析】抓住关键词“心静如水,十分自在”,同时要考虑与情节的发展联系,正是由于到湖边闲坐,才会巧遇小翠。答案:①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②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高考连线】(2009年四川卷第16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答案解析】本文以“想象”为线索,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状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和多疑。 二、想象的作用 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虚实相生,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即可。 【高考连线】(2009年湖北卷第19题)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相关语段】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答案解析】本题要从内容、结构(或行文、构思)和表达技巧几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回答要容易些,后两个要点相对较难。其首要的作用是这些描写本身的作用――表现对北窗的爱,还要考虑对文章表达效果和结构的作用。考生需要调动平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