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丝万缕皆由此生.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愁丝万缕皆由此生

愁丝万缕皆由此生摘要: 本文拟对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及其四个英译本进行语篇的功能文体对比分析,力图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说明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形式的取舍会影响对原作意义的重现,进而影响到语篇的功能文体特征,削弱其对原作主旨的表现力。 关键词: 音韵 经验 人际 《声声慢》 英译文 功能文体 一、前言 传统的文体学把文体视为表达,认为文体是内容的形式外壳。布拉格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突出”(prominence)或“前景化”(foregrounding)理论(Mukarovsky,1964),指出文体是使人注目的、系统地违背常规的特征。其后的英国文体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突出和前景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最后经Haliday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并成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拟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对《声声慢》一词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功能文体的对比分析,重点分析其在音韵、经验意义和人际意义三个层面的功能文体特征,比较汉语古诗词英译后在功能文体意义上的得失,以说明对语言的不同形式的选择会影响到语篇的文体特征,进而影响其对整个语篇主旨的表现力。 二、文体学的功能主义观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体观主张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文体。按照Halliday的说法,文体特征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Halliday,1973),即前景化。他从功能的角度把突出特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否定的,偏离常规的,称为失协(incongruity);另一种是肯定的,确立常规的,称为失衡(deflection)。前者强调质量的突出(qualitative prominence),而后者强调数量的突出(quantitative prominence)。Halliday认为,只有当突出在表达讲话者的全部意义上有一定功能时,才具有文体价值。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讲话者总是根据一定的情景语境,从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的意义系统中做出选择,由此构成语篇。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自身并不直接与语篇的文体相关,而是要看它是否在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突出”都是文体特征,只有和语言的情景语境发生关系并与表达作者的意图有关的“突出”才可以成为文体特征。 三、《声声慢》及其英译文的功能文体对比分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作品,写的是她背井离乡、夫死家破的愁苦。词中形象地描绘了残秋衰飒的凋零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国亡后的悲痛与哀愁。词情凄苦,情景交融,因其沉郁凝重的语言风格和蕴蓄深厚的情感意义一直传诵不衰。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文搜集的四种译文分别是杨宪益、许渊冲、徐忠杰和朱纯深所译,以下简称杨译、许译、徐译和朱译。 (一)音韵层面的功能文体分析 音位是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一般情况下不直接与意义发生关系。关于象似性的研究表明音义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如语音象征性等,因此音系层中的某些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的重复出现可以烘托一定的情感,从而产生一定的文体效应。音位的这一文体效应突出表现在音位模式突出和音响联觉上(张德禄,1998:65)。 《声声慢》上片一、二、三句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相同音位模式的重现造成音节的失衡突出,将本来属于双音节、节奏缓慢的句子,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将词人沉郁胸中的满腹愁绪和盘托出,为全词奠定了一个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在下片第六句又使用叠字“点点滴滴”与前文在语音上相衔接,用秋雨的淅沥绵密烘托主人公沉哀孤寂的心情。此外,汉语是声调语言,其平仄变化各有特点。由于入声短而急促,通常认为使用入声韵有助于表达急迫凄暗的情感。而一七、灰堆、也斜、姑苏四韵部则有助于表现低沉、忧伤、缠绵的思绪(沈祥源,1998:90)。整首词中使用入声韵,且其韵脚多为一七韵(觅、戚、息、急、识、积、滴),在声韵的选取上也体现了失衡突出。词人对该词声韵的选用借助于音响联觉,营造了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增强了表达效果,烘托了词的主题。 再来看原词的四种英译文对词首叠字和整首词押韵的处理(见文后附录)。杨译的音节数与原文大致相当,先用两叠词,再连用五个形容词,诵读时颇有荡气回肠之感;许译和徐译都改换了句式采用意译,一定程度地再现了词首叠字的联觉效应及原文的意境。许译一二句采用相同句式,且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别押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