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论辩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论辩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论辩文化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谈士飙起。论辩之风盛行,不仅在学术上,不同的流派、观点互相辩驳诘难,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与保守、军事策略的选择、外交的应对上也都充满论辩精神,儒、墨、道、法的辩论风格各具特色,形成精彩纷呈的论辩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论辩;文化 中图分类号:DF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9.05.18 春秋战国是一个如此特别的时代,如果套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名句,可以说:这是一个军事上战火纷飞,文化上精彩纷呈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保守激烈争辩的时代;这是一个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时代;这是一个宏言伟论和巧言诡辩交相辉映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时代。 百家争鸣,形象地概括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鸣”者,发表意见,阐明观点也;“争”者,互相辩论,以定正误也。 在所有的时代特征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及与之相伴生的论辩文化。因为如果就战争的频繁而言,则中国几千年间不绝于史。从楚汉争雄到三国鼎立;从隋唐烟尘到宋金鏖战,其战事之惨烈,战局之?异,也未尝不如七雄五霸闹春秋,但以各种学术之自由争辩,兴替纷呈,则后代皆无出其右者。儒墨道法,诸说并起,各竖旗号,或倡仁义,或言法治,或主兼爱,或谈无为,都想在思想领域里,占领一席之地。诸说之间,不仅互相融会渗透,而且互相辩驳诘难。“周孔既殂,微言中绝,谈士飙起。幸世之去圣辽远,而?人之宗乎己也。各文其文,而纷纭其术于天下。”[1]想是时也,这些论辩大师们,在辩坛上神采飞扬,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而谈,或妙语连珠,或旁敲侧击,令人神往。 论辩,狭义而言,是针对某一论题的不同意见的争论辩驳。《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说:“彼此使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2],就是从狭义的立场对论辩所作的定义。广义而言,则一切有目的的语言交往活动,包括谈话、演讲、辩论都可称之为论辩。本文基本上采取的是狭义的论辩定义,有时也兼顾广义。 一、谈士飙起,论辩成风 论辩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列子》和晋张华的《博物志》都载有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东游,见两个儿童争辩太阳与人的距离。一个说太阳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理由是早晨凉快,中午炎热,近热而远凉。一个说不然,太阳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理由是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远小而近大。“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智乎?”遗憾的是孔子没有学过天体学,那时,人们也没有掌握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知识,以致博学如夫子者,竟被难倒。这里我们不是讥笑孔子的无知,而是赞扬两小儿的多智。 孔子周游列国,一路行来,田间路旁,都可以碰到善辩的普通百姓。《论语#8226;微子》有精彩记载:首先是遇到楚国的接舆(专门伺候客人上下车的侍者)在接车时高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这首歌以凤凰暗喻孔子,讥笑他在天下无道时,仍不归隐,歌词和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是不相容的。孔子本想下车和他辩论一番,但接舆“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在一个渡口,遇见田间的两个农夫长沮、桀溺在耕田,便让随行的子路去问路。这本是极寻常的一件事。但一不小心,又遇到两个尚思善辩的人。问于长沮,长沮说:既然是孔子,“是知津矣。”问的是行走之路,答的是从政之路。孔子周游列国,考察各国社会情况,怎么会不知道路在何方呢?其揶揄之意不言而喻。问于桀溺,桀溺更借题发挥讲起了大道理:“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把子路数落了一番:天下大乱,谁能拯救呢?你与其追随像你老师那样躲避坏人的人,倒不如追随像我们这样躲避乱世的人。子路回去把长沮、桀溺的话报告了孔子,引起孔子的无限感慨:“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师徒在行走中,子路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以拐杖挑着锄草工具的老人,便去问他,见到孔子没有。老人张口就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就“植其杖而芸”锄草去了。过去学者多将接舆、长沮、桀溺、荷?老人视为“不知名的隐者”,其实并不尽然,也不会那么巧,一路尽遇隐者。而且荷?丈人的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完全是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直到今天,仍是对脱离体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批评,可见孔子师徒遇见的也就是一般的劳动人民,而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窥见当时论辩之风的盛行。 由于论辩文化的发达,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士有多种含义,按今天的理解,可以说就是泛指知识分子。《谷梁传》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