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目传情 通篇生辉.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目传情 通篇生辉

美目传情 通篇生辉翻阅近两年的中考作文,不少佳作都运用了题记,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如:“过去的,是记忆中熟悉的身影;不变的,是相片中永恒的微笑;留下的,是那段刻骨铭心的亲情;多少次在梦中无声地抽泣;多少次翻开影集的指尖不愿离去――只因那段苍茫的父爱。”(2004年江西中考佳作《苍茫的父爱 触动了我的心灵》)“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2004年重庆中考佳作《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位置,沉淀了多少人的激情与梦想!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2004年湖北仙桃中考佳作《位置断想》)这些题记语言优美,蕴含深广,耐人寻味,让人赞叹。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好的题记无疑装饰了作文的“眼睛”,让眼睛“美”了起来,“美目”传情,通篇生辉。这里从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佳作中,选取题记运用精彩的范例加以赏析,以供借鉴。 一、析题意 大多数的话题作文都是考生自拟题目的。有些考生为了阐明文题与话题的内在联系,常精心设计一个题记来剖析文题的含义,拉近它与话题的距离,以收到一种紧扣话题、平中见奇的效果。如:“生活中,有一种馨香,叫作心平气和。生命中,有一种气度和意境,亦叫作心平气和。”(2004年兰州市中考佳作《馨香醉人》) 何谓“馨香”?它与话题“心平气和”有什么样的联系?作者精心设计了题记,剖析题意,让人对文中的“馨香”有了特定的认识。而后通过“月儿弯弯”、“歌声动人”、“茶香四溢”三个片段阐述了“心平气和待人,是醉人的馨香,更是豁达的胸襟与气度,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语”这一题旨。立意巧妙,主题深刻,题记之妙不言而喻。 “感谢上苍赋予了人类这种美丽的感受――陶醉。其实,在疲倦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给自己留一方让心徜徉的天空。”(2004年盐城中考佳作《那方天空让我陶醉》) 显然,考生赋予了“陶醉”以全新的含义――不只属于某种满意的境界,“陶醉”是心灵的休息,是疲倦时留给心灵徜徉的天空。这样来谋篇布局也就写出了新意。 二、明主旨 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有些考生为了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常通过题记来表明自己对话题某个方面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巧妙地点明全文的主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004年山东淄博市中考佳作《优秀的灵魂》中有一则相当于题记的引言:“我,一个对优秀灵魂有着极深感情的人,想在这儿说一句:当我们把自己化为一道风景线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优秀的灵魂。你,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将“优秀的灵魂”看作一道亮丽的风景,既新颖独到,又巧点题旨。而后正文选取四个代表人物来阐明这一观点,并以一段后记小结:“你,不管是已故的大夫、勇士、作家、诗人,还是无名的平民、凡夫、文盲、农妇,拥有高尚的优秀的灵魂,你就可以把自己当成优秀的美丽的风景,而你也确是美丽的风景。历史的车轮不会碾碎你优秀的灵魂,稍纵即逝的时间也不会吹走你优秀的灵魂,因为,优秀的灵魂化成的风景,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人抛弃。让灵魂铸造风景,让优秀的灵魂铸造美丽的风景。” 结构新颖,匠心独运,文采飞扬,极富韵味,让人拍案叫绝。 “我碰到了不可胜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我坚信一定能到达那光辉的云端,碧天的深处――我希望的绝顶。――海伦” (2004年河南中考佳作《放飞梦想》) 小作者紧扣“信念与成功”这个话题,直接引用海伦定信念,巧妙地点明了主旨,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三、设悬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些考生的作文并不是以深刻新颖的主题取胜,而是以曲折的情节结构取胜。如以下两则范例,它们巧用题记来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当春天的气息从你身边擦过,留下冬季后重新焕发的生命,你是否体验到生命的永恒?”(2004年重庆中考佳作《春天 体验生命》) 题记通过发问:“你是否体验到生命的永恒?”造成悬念,引发人们的想象,让读者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 “葡萄架上,一只蜗牛寂寞地哭泣,同伴们也许早就尝到了葡萄的甜美,可它究竟还要走多远呢?”(2004年南通中考佳作《听 蜗牛不再哭泣》) “蜗牛”会“哭泣”吗?不会,显然这里是比喻义。那“蜗牛”是谁呢?“可它究竟还要走多远呢?”它要走到哪里去呢?不看罢下文,又怎能知道?显然起到了悬念的效果。 四、张纲目 人们常用“纲举目张”来比喻条理分明。事实上,有些话题作文如“幸福”、“感动”、“责任”等,内涵宽广,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题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阐述它的含义,并注意在主体部分通过几个场面、片段与之相呼应,这样,题记就起到了“张纲目”的作用。在2004年的中考佳作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如:“幸福是什么?是和风下燕儿的轻语呢喃,是落叶归根的殷殷期盼,是孩童的天真无邪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