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发明资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CR发明资料

PCR背后的故事 其实PCR技术诞生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PCR的发明人,一般公认是穆里斯(K. Mullis),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PCR技术从天才的构想到实现,真的是一人之功吗?PCR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真实的记忆,看看PCR背后的故事。 穆里斯原先是一名生物化学家,1972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所学专长是有机合成。早期的他表现出年轻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在那嬉皮的年代,吸食自制的迷幻药不算太稀奇,穆里斯也乐于此道。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在经历迷幻药之旅的过程中,居然想出了某个解释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投稿到《自然》周刊,居然登了出来,他也因此通过了博士资格考,因为有文章发表在《自然》周刊的教授都不多,学生更是少见。至于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用“带点幽默的口语化写成。” 穆里斯的博士学位到手后,他来到得克萨斯州医学院,在那儿的心脏科找到了与其学位并不相称的工作,不久他回到加州湾区。1977年回到旧金山加州大学医学院的药物化学实验室,走的仍然不是学术的正途,也同样在不久以后,对新工作感到厌烦。1979年,穆里斯进了湾区一家名叫“西特斯”(Cetus)的私人生物技术公司任职。当年,生物技术公司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少学术界人士愿意离开象牙塔的庇荫到私人企业工作,认为是学术生涯的终点。然而西特斯公司集结了一批有能力、有梦想的科学家,在自由开放的风气下,共同朝既定的目标前进。这和一般学院里各大教授及实验室的主持人关起门来各行其是的做法,相当不同。西特斯聘用穆里斯,是想借重他有机化学合成的专长,负责合成寡核苷酸。到了1985年春天,穆里斯已经在PCR技术研究中初见端倪,西特斯的高级主管对PCR的潜力信服,也开始担心消息外泄,而让旁人取得先机。3月里,他们送出了第一个专利申请,也准备在10月举行的美国遗传学会年会上报告成果,但之前必须将正式的论文写好投送才保险。他们决定写两篇文章,一篇是阐述关于PCR的理论,由穆里斯执笔先进发表,第二篇则集中在PCR技术的应用上,随后推出。穆里斯一再拖延论文的写作。到9月下旬另一篇应用文章写好投送时,穆里斯还没有动静。因此,第一篇提到PCR这个方法的论文,于1985年12月20日发表在《科学》周刊上,共有七位作者,日本人才木排头名,穆里斯则排第四。一直到了这年的12月,穆里斯才将论文写好,并投给《自然》周刊。但穆里斯忘了附上一封给编辑的信,当然也就没有说明该文与《科学》周刊上的那篇有何不同,结果遭到退稿。震惊之余,他转投《科学》周刊,结果仍然遭到退稿。这时的穆里斯把怒气转向公司,认为是公司的阴谋,想要窃取他发明PCR的功劳。至于PCR的概念是穆里斯的结晶,没有什么人有异议,只不过将概念实现的过程,就复杂得多了。穆里斯的文章两度遭退稿后,公司里有人建议他投给《酶学方法》杂志,主要是因为有人与该刊主编相熟,比较容易沟通,同时PCR的性质也适合该强调方法学的刊物。于是,穆里斯的文章终于得到发表,只不过整整晚了一年,到1987年初才问世。这篇文章只有穆里斯及另一位技术员两人挂名。为了表示他们并无意争功,西特斯的主管向冷泉港实验室的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之一)推荐穆里斯在1986年5月举行的“人类分子生物学”专题研讨会中,报告PCR的原理及实际应用结果。这是穆里斯生平第一次受邀演讲,分子生物学界有头有脸的人也都在场。结果他表现不错,建立了往后人们的印象:PCR是穆里斯一手发明的。在《酶学方法》的文章之前,冷泉港专题研讨会的专刊已经于1986年底出版,穆里斯挂头名。自此,PCR之名及其强大的应用性就广为人知了。然而,将PCR变成真正成熟技术的临门一脚,则是耐高温DNA聚合酶的引进。PCR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反复加热与降温的步骤,而前一次循环所使用的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就变性了,因此在每一次冷热循环之后,都要加入新鲜的聚合酶。这个做法不但烦琐,并且昂贵。按当时的价格,一次循环所需的聚合酶值1美元,30个循环下来就是30美元,循环更多次就更不得了。因此,1986 年春,穆里斯首度提出使用耐高温酶的想法。经过文献搜寻,果然找到了两篇有关文献,较早的一篇是在美国做的,另一篇则是俄国科学家的成果,以俄文发表。第一篇报道分离耐高温DNA聚合酶的工作,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年轻科学家钱嘉韵初试啼声之作。穆里斯虽然提出将Taq DNA聚合酶应用到PCR的建议,但当时并没有现成的可用,他得想办法自己分离。西特斯有全套分离蛋白质的装备,也有人愿意指导,但穆里斯是个拖延成性的人。等了几个月后,公司其他人只有自己动手,按着先前钱等人发表的步骤,三个星期就分离出纯化的Taq DNA聚合酶。1986年6月,才木首度将其应用于PCR,效果就好得惊人,可说是一战成功。Taq DNA聚合酶不但大大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