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需辨析两组术语.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两组术语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两组术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必考考点之一。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术语很多,其中有些术语在使用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必须准确地加以辨析。 一、“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三种:描写、议论、抒情。在鉴赏 “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时,“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这一组术语最常用到。 1.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它可以是以动衬静。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可以是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排”一“送”,把静止的山写活了。 还可以是动静辉映。如宋刘?《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间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 虚实相生 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写假想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古典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以至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在这首诗中远与近、高与低、明与暗、动与静、抑与扬对比强烈。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又如,鉴赏《登鹳雀楼》,有人得出“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一种情境。其实,这两句诗只是借助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虚写(绝非“真实客观地”实写)鹳雀楼高入云端,并非虚实相生。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古典诗歌中的议论与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相伴相生,不大可能、也没必要将它们截然分开。 抒情,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的直接抒情,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并不常见。 古典诗歌中的间接抒情,主要方式是“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1. 托物言志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诗从表面看,在写石灰,实则借物咏志,表现自己坚韧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陆游的《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的精神。毛泽东的《卜算子“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表达中国人民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坚持马列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到底的伟大情怀。这都是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 2. 借景抒情 如唐李商隐的诗《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从艺术手法上说,第三、四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和“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 再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韩琮《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来写“水”。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暮春?水送别》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那么,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究竟有何异同呢? 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首先,都借助于描写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其次,都可以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列子》)。“托物言志”之“物”指的就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