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道路设计
第二章 道路设计;第二章 道路设计;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一、道路设计的依据;二、汽车行驶特性;二、汽车行驶特性;二、汽车行驶特性;二、汽车行驶特性;二、汽车行驶特性;二、汽车行驶特性;第二节 平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二、平面线形的要素设计;三、平曲线设计;三、平曲线设计;四、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四、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四、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五、平曲线超高及其过渡;五、平曲线超高及其过渡;五、平曲线超高及其过渡;五、平曲线超高及其过渡;五、平曲线超高及其过渡;五、平曲线超高及其过渡;五、平曲线超高及其过渡;六、行车视距;六、行车视距;六、行车视距;六、行车视距;七、视距的保证;七、视距的保证;七、视距的保证;八、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八、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八、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八、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八、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八、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一、纵断面设计的规定与要求;一、纵断面设计的规定与要求;二、纵坡设计;二、纵坡设计;二、纵坡设计;二、纵坡设计;三、竖曲线设计;三、竖曲线设计;三、竖曲线设计;三、竖曲线设计;三、竖曲线设计;三、竖曲线设计;例题5:某山岭地区二级公路,转坡点在K8+030处,转坡点高程为369.21m,两相邻坡度i1=+6%, i2=-4%,竖曲线半径R选用1500m,计算桩号为K7+994和K8+041处的路基设计标高?
解:R=1500m,L=Rω=1500*│0.06+0.04│=150m
T=L/2=150/2=75m,E=T2/2R=752/2*1500=1.88m
竖曲线起点桩号:K8+030-75=K7+955,
竖曲线终点桩号: K8+030+75=K8+105,
加桩:K7+994: x1=K8+994-K7+955=39m;
h1=x12/2R=392/2*1500=0.51m
切线高程=369.21-[K8+030-K7+994]*0.06=367.05m
设计高程=369.05-0.51=336.54m
加桩:K8+041: x2=K8+105-K8+041=64m;
h2=x22/2R=642/2*1500=1.37m
切线高程=369.21-[K8+041-K8+030]*0.04=368.77m
设计高程=368.77-1.37=367.40m;四、爬坡车道;五、合成坡度;六、视觉分折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六、视觉分折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六、视觉分折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六、视觉分折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七、纵断面设计成果;七、纵断面设计成果;七、纵断面设计成果;七、纵断面设计成果;七、纵断面设计成果;第四节 横断面设计;一、道路横断面组成;一、道路横断面组成;二、行车道设计; 三、路肩、分隔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三、路肩、分隔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三、路肩、分隔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四、路拱; 五、道路建筑限界与道路用地;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横断面设计成果;第五节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一、平面交叉; 一、平面交叉; 一、平面交叉; 一、平面交叉;二、环形交叉口;第六节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一、立体交叉设计的一般要求;一、立体交叉设计的一般要求;二、立体交叉的形式;二、立体交叉的形式;第七节 道路沿线设施;一、交通管理设施;二、交通安全设施;三、服务性设施;四、环境美化设施;第二章 道路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01 定语从句100题(考点串讲)(word版有答案).docx VIP
- 凿井井架设计汇编.doc VIP
- 北京某电力隧道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
- 《【阅读专题2】故物与深情:感受血缘中的亲情》教学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 课文标注笔记 全册.pdf VIP
- 北京某电力隧道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pdf VIP
- 高压旋喷桩技术交底1 - 桩基础.docx VIP
- 17J008 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最新).pdf VIP
- 《【阅读专题1】忠与孝:体会宗法社会的伦理选择之难》教学课件 (1).pptx VIP
- 力普LP100说明书PDF_Image_Marked.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