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家功利主义及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docVIP

简论儒家功利主义及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儒家功利主义及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

简论儒家功利主义及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摘要:由龚鹏程反驳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引出儒、道两家旅游观。儒家旅游观主张近游和远游并重,其旅游审美观念是“君子比德”的功利主义旅游;而道家提倡逍遥游,其旅游审美观念是“情感归真”的自然主义旅游。 关键词:儒家;道家;功利主义;自然主义;比德说;情感说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37-01 一、游是社会的常态 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个“乡土社会”,人民较少流动,乡土观念浓厚,不轻意离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最主要的精神便是以仁、孝为主,因此要孝敬父母,就不能随处流荡,以免让父母无所依靠而难享天伦之乐,这就触及到了孔子所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旅游主张。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游便有了一种悲伤离别的情调,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出走。龚鹏程在《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中狠狠地批判了费孝通的认为中国社会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的思想。龚鹏程认为中国农民之所以较看重安定的生活,由于秦汉时期以来所实行的编户齐民制度的约束和影响,而不是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而恰恰相反,孔子是提倡游的,既主张近游又鼓励远游。游对于人的品格修养有极大好处,在他的文学著作《诗经》里就有很多反映各地游风的诗句,而且在《论语》中也有很多他与弟子相互谈论游学的语段。其实,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中国社会并不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从古代的氏族迁徙到帝王巡游,从官员宦游到文人浪游,从僧徒远游到谪臣羁游等等无不充满了整个社会,就更不要提流浪者的逃荒之游了。 儒家功利主义旅游观 儒家旅游思想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仁,旅游必须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节义观念以及修身养性、礼乐教化和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根据这一思想,孔子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旅游主张,“不远游”不是不主张游,而是看重近游,谨慎远游。近游即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可与父母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游必有方”,方者一定之方向,远游者须有方向。孔子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主张,是由于当时的现实所决定的。在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相当宝贵,而外出游览由于各种困难条件造成路途险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人员伤亡,因此,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有必要谨慎出游。但外出远游又有许多诱惑力,不仅可以饱览名山大川的秀丽景色,而且又可以实现治理国家,怡养性情,发展人格的理想追求。于是在那个游士盛行的年代,孔子也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着远游,提出“桑弧蓬矢,志在四方”,认为要建功立业必须走出去闯荡世界。 在仁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君子比德的旅游审美观,把大自然的山水人文化,赋予其仁人君子的品格美德。“知子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即是对君子比德的最好诠释。君子比德说,一方面肯定了游山观水能给仁人君子以美的艺术享受,而这种美的艺术享受是儒家轻自然重人文的反映,虽然自然以天性方式存在,但只有在人化之后才能获得价值。如水深不可测,象征智者的学识渊博;山能养育万物,象征仁者的秉德无私,在游山观水时,仁人君子才能“高山流水、得遇知音”,或者反省自身,陶冶情操,获得美不可言,乐不可支的感受。因此比德说的实质是自然美依存于社会美、人格美的体现。“君子比德说”强调旅游观赏时应尚理、轻情、重功利、轻审美,从而奠定了儒家自然审美观的基础;而且在游览观赏时又提倡克己复礼,经世致用,即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又奠定了儒家功利主义旅游观的基础。 二、道家自然主义旅游观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旅游方面提出逍遥游的主张和情感说的审美观。 所谓“逍遥游”就是不计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自在的遨游。旅游者应去观赏万事万物的自然真貌,逍遥游就是使游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它是道家虚无主义的绝对自由的处世绝学;寡欲无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也是崇尚自然反对束缚主张自由自在的、无羁无绊的旅游宗旨。庄子之所以提出逍遥游是由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已对前途丧失了希望和信心。因而在其名篇《逍遥游》中,我们每每能看到他要像神一样游来游去的梦想,又有劝人跟随共游的希望,更有对现世功利之徒的批判。 在自然审美观方面,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以人文创造去破坏自然,主张内在品格与外在表现应当完全一致,从而开创了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旅游观――情感说。 庄子与惠施游旅于濠梁之上,看到鱼游来游去的情景而产生了精彩对话。知鱼之乐充分体现了庄子以天合天以我的自然来合于物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