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掀开土壤生物暗物质——土壤病毒的神秘面纱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Soil Microbiome
掀开土壤生物“暗物质”
——土壤病毒的神秘面纱*
王光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哈尔滨 150081
摘要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命体,在调控寄主群落结构、促进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和生物进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病毒被喻为生物“暗物质”。近年来,海洋环境下病毒生
态学研究进展迅速;与此相反,在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土壤环境中病毒研究进展缓慢。
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对目前有关土壤病毒丰度、形态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研究方法和生态
功能等进行简要的阐述,目的在于呼吁从事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工作者重视对
土壤病毒的研究工作,从而促进土壤病毒生态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土壤病毒,噬菌体,多样性,宏基因组,病毒生态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7.06.004
“病毒”是令人感到不愉快,甚至感到恐惧的词汇。提起病毒,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
它是引起多种农作物病害和人畜疾病的重要元凶,特别是与人类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多
种流行性、难治愈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
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故此人们“谈毒色变”,希望人类生活环境中最好远离病毒,甚
至希望病毒从地球上消失。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想法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病毒是地球生
物圈中数量最多的生命体,保守估算全球病毒数量 1031 [1] 。凡是有生物的地方都会存在病
毒,病毒是无处不在的,同时病毒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1 生命之树与生命第四域
* 资助项目:中科院战略性
先导科技专项(B类)(XD 1977 年,Woese 依据核糖体核苷酸序列将生物划分为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 从而构建了生命之树。地球上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在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都可找到 ) 自己的位置,但这颗大树上没有病毒的位次。病毒无法置于生命之树上的原因一方面是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7年5
月2 日 病毒结构简单,主要由外壳蛋白和包裹在外壳蛋白内的核酸两部分组成,没有核糖体结
院刊 575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构,无法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过去人们认为病毒不能 菌体是土壤中主要的病毒类群。众所周知,噬菌体生活
独立进行自我繁殖,不属于生物,不应该置于生命之 史存在两种状态(烈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以及
树上。但最近巨大的咪咪病毒(Mimivirus )和潘多拉 病毒粒子被土壤颗粒吸附和病毒粒子微小等原因,对土
病毒(Pandoravirus )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病毒知识 壤病毒数量的精确测定一直以来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6] 。
的认识,巨型病毒的发现有可能将病毒划分为生命的 大约 99% 的土壤微生物是不可培养的,目前对土
第四个域——病毒域[2] 。Brüssow [3]认为在地球上至少 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定量 PCR 技术,
存在两套大的DNA序列空间,一套是基于壳蛋白编码 但该技术无法用于测定土壤中病毒数量。其原因是病毒
的病毒(capsid-encoding viruses ),另一套则是基于核 的基因序列变异非常大,在病毒中没有发现存在共有的
糖体编码的有细胞生物(ribosome-encoding cells )。 保守序列,因此无法设计通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