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森鸥外《阿部一族》悲剧成因解析
森鸥外《阿部一族》悲剧成因解析1912年7月,日本的明治天皇病逝。同年9月,在天皇的葬礼之日,曾在日俄战争中名噪一时的陆军大将乃木希典以切腹的方式殉死。这个事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引起很大轰动。不少人将此事作为宣扬“武士道”精神的绝佳材料,而著名作家森鸥外先生却通过自己的作品《阿部一族》对于当时在军队和武士遗族中仍有很大影响力的殉死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本作品中,造成阿部一族灭族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不但封建时期的殉死制度是重要原因,日本民族性中的“耻感文化”对此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是日本社会心理中的“耻感文化”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共同导演了这出悲剧。
一、《阿部一族》作品大意
故事开始于1641(宽永18年)年肥后藩主细川忠利弥留之际,主人公阿部弥一右卫门自幼跟随忠利左右,是忠利手下功勋最为卓著的家臣之一,还是享受千百石余俸禄的重臣。按照当时的习惯,殉死必须得到已故君主的允许,没有得到允许的自发殉死,只有得到新君主的认可,才会得到承认,遗族也会得到优厚的待遇。如果没有得到新君主的认可便殉死,就不会受到任何的礼遇。忠利死前被允许殉死的家臣有18人之多,这18人几乎都是经过了在忠利病榻前的苦苦哀求才得到殉死许可。然而无论弥一右卫门如何恳求,忠利却始终说:“本想如你所愿,然而与此相比,你侍奉新主光尚更好。”由于弥一右卫门并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主人的托孤之事,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众人的议论,无法忍受非议的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殉死。光尚继位以后对殉死的家臣遗族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却唯独对阿部一族进行了特殊处置,将弥一右卫门本来的一千五百石俸禄分别封给了他的几个儿子,这样阿部一族就由一个千石俸禄的大家变成了几个百石俸禄的小家。弥一右卫门的儿子权兵卫感到耻辱难当,便在忠利一周年忌日将武士发鬃切下放到主人的祭坛上,表示放弃武士称号。主人视他为大逆不道,将他绞死。阿部一族也被全部诛杀。
二、关于殉死
造成此悲剧的罪魁祸首无疑是殉死制度。自愿的殉死行为固然悲壮,然而将其作为一种制度保留下来就显得过于残酷了。中国有句古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由于殉死造成新主公失去大量有才能的家臣,以及出于功利想为子孙谋求荣誉的殉死者不断增加,江户幕府于1663年禁止了殉死。但此后殉死事件仍然屡有发生。在武士社会中,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当政者本身都将这种行为作为荣耀进行颂扬,为殉死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但这件华丽外衣下不断渗出的鲜血却显现出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虚伪、偏执和残忍的一面。
三、解读悲剧成因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阿部一族灭族悲剧的发生原因,除了殉死这一封建的制度之外,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忠利本身对弥一右卫门的排斥和伪善的态度
虽然弥一右卫门对主人很忠心,但忠利对他始终有一种抵触感,他始终感觉弥一右卫门就像一个从遥远外国来的人一样。这是人的一种心理习惯,把与自己不同的东西视为恶,对于与自己不同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排斥感。忠利以自己的好恶进行善恶判断的做法就是比较典型的表现。森鸥外先生对此认为:“忠利不喜欢弥一右卫门是没有原因的。谁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人,然而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是没有根据的。”弥一右卫门是一位受所有人尊敬的出色的武士,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去接近他。忠利对于弥一右卫门的排斥,仅仅源于性格的不同,这种源自内心的抵抗致使忠利至死也没有接纳弥一右卫门。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为最有资格为主殉死的重臣弥一右卫门却没有被允许殉死了。
2.民族性格中的“耻感文化”
阐释日本文化性格的著名著作《菊与刀》中对这一特点曾经有如下的评论:“耻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首要的位置,就像任何具有深刻耻辱感的部族或国家一样,这意味着每个人都非常重视公众对其行为的评价。”这样,当日本人得到公众舆论的支持的时候会活得轻松惬意,反之则会感到难以承受的压力。弥一右卫门的主公死后,18位殉死者先后殉死,周围对弥一右卫门的议论越来越强烈,“没得到殉死许可的阿部可真是幸运啊,没有许可也应该追随殉死吧,阿部的肚皮和别人的不太一样啊,像涂了油的葫芦一样。”种种非议传到了主人公的耳朵里,使他产生强烈的羞耻感。由于不能摆脱舆论的压力,作为一个个体的他,最终只能选择按照他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死是他唯一的选择。
西方人认为与习俗抗争或者冲破种种障碍获得幸福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但根据日本人的观念,所谓强者就是那些能为了履行职责而置自己幸福于不顾的人。他们认为,性格的坚韧不在于反抗,而是对自身地位和职责的顺从。在义务和情理二者之间,日本人会习惯性地选择义务。弥一右卫门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的殉死已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因此只要他没有随主殉死就是贪生怕死,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在这样的民族性格之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