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3 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42.pptVIP

高中语文:1.3 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42.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拟行路难(其四) ———————————————————— □ 鲍 照 王昭君 □ 鲍 照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三、名句填空 (1)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 (3)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行路难,______________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 一、nǐ Bào zhuó zhí zhú zūn xiū zhù xiè qí jì 二、(1)倾、倒 (2)停止 (3)声将发又止 徘徊不前 三、(1)安能行叹复坐愁 (2)吞声踯躅不敢言 (3)将登太行雪满山 (4)多歧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作家档案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原籍上党(今属山西),后迁居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曾从事农耕。他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凭借自己的才智,在上层社会找到立足之地。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骈文都有名作。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诗歌。历来的评论家把他和颜延之、谢灵运并列为“元嘉三大家”。其实,鲍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谢灵运要丰富得多,在艺术上可谓各有千秋。至于颜延之则根本不足以和他们相提并论。 鲍照的诗以乐府诗最有特色,其中尤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传诵最广。这十八首,大抵以抒写悲愤不平为主。如本文《拟行路难(其四)》,这是作者在仕途上受尽挫折之后的哀怨之词,诗的情调虽偏于感伤,却是饱含着血泪的倾诉。 二、背景回放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一、重点突破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思路】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思路】 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各不相同,透露出一点宿命论思想。 3.结合全诗,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思路】 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二、疑难辨析 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是怎样抒发“愁”情的?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思路】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浇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且激越奔放的感情。 全诗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二、意旨探微 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失意与愤懑的不平之鸣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1.借物起兴,感慨遥深 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读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