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2014年12月编号:105.DOC

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2014年12月编号:10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2014年12月编号:105

編號:105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1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2也;死亦我所惡3,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4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5。 一、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騶人也(今山東鄒城。騶亦作鄒)。字號生卒,世無所傳。趙岐《孟子題辭》曰「字則未聞也。」所謂字子輿、子車、子居者,始傳於晉,應為附會。據元代程復心《孟子年譜》稱,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大概孔子卒後九十餘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享年八十四歲。有謂「魯公族孟孫之後」。孟子天生淑質,父早喪,其母親教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謂「受業子思之門人」,而私淑孔子。治儒術之道,通五經,尤長於詩書。《史記》謂孟子於「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甲、孟學傳承 孟子既沒,大道遂絀。逮至嬴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其書號為諸子,故篇籍得不泯絕。《史記》以孟子與騶衍、淳于髡、慎到、騶奭、荀卿同傳,以諸子目之也。東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贊》曰:「自孔子沒,綴文之士眾矣。唯孟軻……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仍算是孔門一支。孟子學說,六朝以來,未受重視。據《隋書.經籍志》,東漢以來,注《孟子》者,祇有趙岐、鄭玄、劉熙三家。 至唐韓愈,始力倡之。《原道》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述孟子乃儒家正統,其說最為醇粹,非荀子、揚雄所能及。故又曰:「孟氏醇乎其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欲求孔學,當自孟子。「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惟孟軻師子思,子思之學,蓋出曾子。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送王秀才序》)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書》亦曰:「學者當先讀六經,次《論語》、孟軻書,皆經言。」至晚唐懿宗(859—873)之時,皮日休雖力倡尊孟;然而,孟子之學,於唐未顯。 五代時,後蜀孟昶刻《十一經》,始收《孟子》。孟學至宋,始發揚光大。程子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又曰:「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南宋朱子(1130—1200)合《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成《四書章句集注》(光宗紹熙元年1190)初刻),奠定為儒家經典。 宋元以降,不但學者推崇備至,君主亦復尊孟。先有真宗皇帝,命孫奭作《孟子正義》,與《論語》、《孝經》同列《九經》。次則神宗皇帝,熙寧四年(1071),始列《孟子》為考試科目。元豐六年(1083),追封為「鄒國公」。翌年,配饗孔廟。三則南宋光宗,於紹興年間(1190—1194),有《十三經注疏》合刊本,收孫奭《孟子正義》,成為《十三經》定本。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定國子學制,讀書必先《孟子》。仁宗皇慶二年(1313),始行科舉,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為考試課本。 至於封號加爵,亦始於元。蓋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詔顏淵為「亞聖」,以十哲配饗孔廟。至於北宋,雖與顏子配饗左右;然號「亞聖」者,顏子也。洎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加號顏子為「復聖」,曾子為「宗聖」,子思為「述聖」,孟子為「亞聖」,贈為「鄒國亞聖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奉為「亞聖」,罷公爵。孟子尊為「亞聖」,至於今日。 孟子後裔,至明始爵。明景泰三年(1452),五十六代孫孟希文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至民國三年(1914),七十三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稱「亞聖奉祀官」。民國三十八年(1949),遷居臺灣。民國七十九年(1990),第七十五代孫孟祥協接任至今。 漢人五經,曰:《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孟子》,皆以為傳。漢文帝置詩經博士,《孟子》、《論語》、《孝經》,則為傳記博士。逮漢武置五經博士,傳記博士遂廢。當時亦以諸子目之。專孟始於中唐,稱經則至宋矣。 至於傳世注本,漢注三家,鄭玄、劉熙二家久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