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育更具亲和力.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数学教育更具亲和力

让数学教育更具亲和力 ——关于数学教学与人文的整合的几点建议 郁建辉 (无锡市梅梁中学,214092) 人类社会进入了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刘绍学先生讲“大家都觉得,数学学得好的人也容易学好其他理论。实际上,理论之间往往有彼此相通和共同的东西,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逻辑结构及探索思维等正是它们的支架或脉络,而数学恰在它们的核心处。这样,在数学中得到的训练和修养会很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其他理论。数学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而我们作为数学教师,都在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地工作着。但现实中的数学课往往是不能令学生满意的。学生惧怕数学、不喜欢数学(甚至厌恶数学)却又不得不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愿望与成果巨大落差的原因何在?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在苦苦地思索着,但久久不能得到答案。 台湾著名数学家黄武雄先生在论及数学工作的三个优点——作本质的探讨、从权威中解放、个体自主而远离利诱后,又指出“如果未能认识数学结构与现象之间的关联,而能有较整体的了解,如果未能认识数学作为文明的一支,应放回科学与人类社会去做全面观照,那么数学将呈现三个丑陋面:工具理性的工具,封闭性与专断性。”[1]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以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了数学的独特性,忽略了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般性,讲解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而没有去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因素。由此可见,传统的数学教学弊病之一就是隔断了数学与人类整个文明的联系,仅从数学学科看数学教育,缺失了人文的理念。因此,把数学教学从纯科学教学转变为科学与人文兼顾的角度去改革数学教学是当务之急。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关心此问题的同行参考与指正。 一、首先,在教育目的上,应确立一个大文化的教育目的,把培养人的优秀文化素质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目标。倘若数学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层面,而不是进一步让学生吸纳和感悟数学文化中积极的人文因素,那么数学教学就不能充分发挥数学在育人中的作用,只能是“工具理性的工具”的作用。1989年无锡市MM课题组率先从狭隘的学科教学目标跳出,提出了大文化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数学本身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等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力求使它们同步协调,并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增进一般科学素养、社会文化修养,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我们认为这个教育目标至今还是恰当的,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一致的。有了大文化教育目的,就可以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直至教师的课堂行为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规范。 二、数学课本要有亲和力。数学课本是公众学习、认识数学的必读课程,然而数学课本却历来是面目冷酷,是公理、定义、公式外加习题,可读性不强。让“公众理解数学”,首先要改变数学课本的面貌,不要再是那种冷若冰霜、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学院型”面孔。我们需要有可读性好的教材。近几年各地根据新课标编写了很多独具风格的教材,其中不乏精彩之作。这是湖南新编教材中的《不等式》一章的开篇诗: 天不均匀地不平,风云变幻大江东。 入水光路改方向,露珠圆圆看晶莹。 这首诗的气派也很大,天地之间,到处是不相等的例子。天不均匀,地不平坦,这才是常态。风云变幻大江东流,万物都在变化,变化前后就不相等。这里,不但举出不等式的具体实例,而且指出不相等才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反而是特殊的、相对的、近似的。后两句举的是(日常生活中)极大极小值的著名例子,“入水光路改方向”,说的是光的折射,光在入水后改变方向,发生折射,所花的时间反而最短。露珠圆圆看晶莹,球形的露珠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表面积最小。[3]这样的教材,融生活、自然、数学、文学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浮想联翩,回味起来哲理深远、通达人生。教材中的数学形象已从“冰美人”变为“热情奔放、楚楚动人”。学生会爱不释手,爱屋及乌进而喜欢数学。 不仅如此,数学教材更应具有“数学”特色。张顺燕先生认为目前数学教育的弊病之一是“见木不见林,细节多,思想少。常常见不到整体,见不到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其次,割断了数学与哲学、数学与艺术的联系,见不到各学科间的联系与相互为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善’。见不到整体结构的和谐与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美’。结果使学生丧失了对理性的追求”。[4]这也是对当今某些数学教材的一种批评。因此,教材要精中求简,体现数学的本质,要返朴归真,加强与其它学科、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体现数学原理的普适性,要加强数学知识间结构的有序联系,体现数学特色,使教材成为真、善、美的载体,成为追求人全面发展的阶梯。 三、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成长的乐园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