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长亭送别.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质长亭送别

分 析 意 境 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词。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 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通过( )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 )的画面,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②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上而下。 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 二是采取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秀丽典雅、含蓄悠长,又生动活泼、质朴自然。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 西厢记 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 ②白朴《墙头马上》; ③马致远《汉宫秋》; 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莺莺传 《西厢记》进步性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飘零的书生相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