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 原 城 市 的 演 变
太 原 城 太原沿革的演变 秦:为太原郡 汉:二年,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文帝元年,为太原王都。又为并州,东汉末省并入冀 三国:魏黄初元年置并州,改太原为国 元魏:复为太原郡 后周(北周):置并州总管府 、并州六府(577年废) 隋:开皇年间为并州大总管府,大业时为太原郡 唐:武德元年,又为并州总管,武德七年为大都督府,龙朔二年,又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改并州为太原府、又置北都 五代:后唐同光六年改太原为西京,以镇州为北都,又改太原为北京,后晋高祖因以自立,既即位,仍为北京,后汉因之,高祖以其弟崇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留守北京,后周太祖入,刘崇据之立国 称后汉 宋:太平兴国四年,毁太原旧城改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七年,又徙治阳曲县唐明村,嘉佑四年,复为太原府河东节度使,大观二年,升为大都督府 金:为太原府,兼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府 元:立太原路,置山西宣慰司,大德间,改为冀宁路,直隶中书省 明、清:复为太原府 太原地理 太原周边的地貌与整个山西省有几分类似,东侧为太行山的余脉东山,西侧为吕梁山的余脉西山,西山高于东山,而北侧为两山延伸交汇地带。汾河从西山中流出,出山后向右拐,自北向南流过东西两山之间,并在两岸形成海拔780—800米的冲积平原。原本比较宽广的太原盆地北至太原附近时迅速收缩,成为独立于整个盆地的狭长地带,太原城就坐落于这三面环山、开口向南呈簸箕状的小平原上。从周边的地貌形势来看,太原城是扼守太原盆地以至整个山西南部咽喉。 太原周边没有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泊,水系主要是由北向南流经的汾河以及两侧注入汾河的支流,这些河流对于太原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太原两山之间的平原地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是城镇分布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地区。西山的植被覆盖较好,山麓地带有较多泉水,自古就是名胜广布、游览消夏的圣地。东山地区的黄土感较强,有一些古代墓葬分布。 唐太原城 《元和郡县图志》“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左传》言董安于筑。……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高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回八里。” 《新唐书·地理志》“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一年长史李勣筑。” 《旧唐书·崔神庆传》“(崔)神庆到州……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宋太原城 据《永乐大典?太原志》记载,宋太原城的城池由子城、罗城、关城组成: 子城“周五里一百五十七步,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四门:南门有河东军额,因唐旧也,鼓角漏刻在焉,余三门相承以子东、子西、子北目之”。 罗城“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 南关城“宋淳化三年筑,东西接府城之两隅,以处屯兵(今诸营并废)”;东关、北关城“亦淳化中所筑”。 明太原城 明太原府城平面近似正方形,周长约12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根据史料记载换算以及后来的实测,得知城墙高11.2米,基宽20米,顶宽约13.5米。 城墙内为夯土,外包青砖,每隔165米左右建有马面,城池四角还建有角台,上面建有平面为曲尺形的角楼。城墙顶部外侧建有7800多个垛口,内侧建有女儿墙。马面上还建有小楼90座,应为敌楼,据府治载:“东面二十二座,南面二十三座,西面二十四座,北面二十一座,以按木火金水之生数”。 位置 名称 万历名 清代名 东墙北门 迎晖门 小东门 东墙南门 来春门 宜春门 大东门 南墙东门 太平门 承恩门 新南门 南墙西门 朝天门 迎泽门 大南门 西墙南门 阅武门 振武门 水西门 西墙北门 通汾门 阜成门 旱西门 北墙西门 镇朔门 镇远门 大北门 北墙东门 拱极门 小北门 八座城门外均建有瓮城。城门之上是城楼,从老照片等遗留下的材料来看,明清太原府城的城楼多为三层歇山顶阁楼,而屋檐数量大多是四檐,这在城楼中的等级是十分高的。城墙之外,是“深三丈”的护城河,八门之外护城河上架有桥梁。 为加强防御,太原城的城南及城北还建有三座关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山西巡抚朱鉴在朝天门外修建了一座“周围五里,高二丈五尺”的土城,共开五门,名为“南关瓦城”。嘉靖四十四年将其包砖,并建连城,即将南关城与大城连为一体。此外,在北关建小土城,“周围二里,高二丈四尺,惟有南北二门” 。嘉靖四十四年,又建新堡,供太原营士兵居住。 “太原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