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加艾灸治疗痛经效果研究
中药加艾灸治疗痛经效果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艾灸治疗女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本组共80例痛经患者,年龄在13-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6岁, 8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按照《中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为痛经患者。结果按照《中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本组80例患者中有75例患者连续3个月未复发,有4例患者疼痛减轻或出现再次复发情况,有1例患者无效,总体有效率为93.8%。结论 本组研究表明,中药加艾灸治疗痛经取得良好疗效,可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中药;艾灸;痛经
痛经是女性在经期前后或当下出现腰痛、小腹疼痛、有坠胀感等不适现象,伴有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质量。临床上一般将痛经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痛经,这种痛经一般无生殖器官病变,多见于青春期、未婚或者未育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一般在妇女正常分娩后,这种痛经现象就会自动消失或有所缓解;另一种是继发性痛经,这种痛经一般是因为妇女本身生殖器官存在病变所致,服用药用玫瑰可以很好的起到调节的作用,效果显著。本文中,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将中药加艾灸治疗痛经的效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痛经患者,年龄在13-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6岁, 8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按照《中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为痛经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疗法 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两虚、肝肾亏损。痛经的基本病因大多是因为阻塞,不通,经血流通阻碍等,所以治疗应以治“通”为主。经前3d开始服用,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日,3个月为一疗程。药方:当归15 g、延胡索10 g、川芎15 g、白芍10 g、香附15 g、熟地黄12 g、蒲黄10 g、五灵脂10 g。气滞血瘀型加以:桃仁10 g、红花10 g、木香3 g、乌药6 g、泽兰10 g、桔梗10 g、牛膝15 g;寒凝血瘀型加以:炮姜6 g、甘草6 g、没药6 g,茯苓12 g、小茴香10 g、党参10 g;气血两虚型加以:黄芪15 g、熟地15 g、党参15 g、白芍10 g、延胡索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肝肾亏损型加以:山药25 g、杜仲10 g、巴戟天10 g、山萸肉15 g、阿胶15 g、续断6 g、甘草10 g。
2.2 在中药的疗法上加以艾灸治疗,操作方法:痛经患者平卧,点燃艾卷,取三阴交、关元、中极穴位,每穴10-15min,连灸7次为1疗程。
3 结果
按照《中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本组80例患者中有75例患者连续3个月未复发,有4例患者疼痛减轻或出现再次复发情况,有1例患者无效,总体有效率为93.8%。
4 讨论
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F2 a和PGE2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尤其是PGF2 a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因素[1]。临床表现为每次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难忍,面色苍白,手足冰冷或伴恶心,重者晕厥,多在初潮后1~2 a发病,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 h,以行经第1天疼痛最剧,持续2~3 d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西药治疗以止痛、解痉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但长远疗效不满意。
本组资料显示,中药加艾灸治疗痛经效果明显,有临床应用意义。中药讲“通则不痛,通则不痛”, 《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女性经期前后,气血较之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身体潜在病因或者感染风邪就容易与气血相干,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根据中药辨证理论,运用中药补气、行气、活血、养血、祛瘀、温经等治疗。艾灸的作用于温散寒邪,现在临床研究表明,艾灸在燃烧过程中可以对机体产生温热作用,可产生一种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物质,通过燃烧产生的热感进入人体,疏通经络,起到治疗的作用。《本草丛新》中写道:“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清经而除百病。”
参考文献
[1]洪文学,蔡建红,景军,等.传统中药艾灸疗法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3, 22(4): 7
[2]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比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3, 22(3): 124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 2版.北京:中国中药药出版社, 2007:
[4]王冬梅,闫宏宇.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新疆中药药,2007,25(6):65-66.
[5]张树琴,李津鹏,安峥嵘.辨证治疗痛经96例[J].陕西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