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摘要]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从中药本身毒性、社会因素、配伍、使用、药材质量、新工艺、新剂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b)-061-02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afety of TCM and strategy MA Shu-tai,GAO De-min (School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i’nan250035,China) [Abstract] There were many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afety of TCM, which was analyzed from the toxicity, social factor, compatibility, medical material quality, new technology and new dosage form in the paper. In the same time, strategy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Safety of TCM; Influential factors; Strategy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焦点,有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马兜铃事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黄连事件等。香港生物科技联合会副主席孔宪峰教授曾说:“今天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是怀疑中药的安全性。” 1中药安全影响因素 1.1文化素质低 由于我国科学文化教育起步晚。发展不够完善,文盲、低层次文化人群对疾病、用药的误解,科学的落后,封建思想等因素导致乱用中药。如:有些地区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认为可以辟邪保平安,甚至婴幼儿也予以服用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事故[1]。有些自寻偏方,如服用甜瓜蒂20~50 g,出现呕吐、腹泻、烦躁不安7 h后死亡的报道[2-3]。因此,文化素质低,对药物缺乏基本的了解是造成盲目服用的根源,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1.2药物自身毒性 药之于人如水之于舟,可以治病亦可致病。《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毒性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药、中药和下药。说明古人已对药物毒性有充分的认识。近年来高科技、新设备的使用则更加明确地发现许多中药含有的毒性化学成分,如菊科植物千里光,中医用来清肝明目,但它含有的千里光碱等吡咯双烷类生物碱对人的肝、肾、肺等重要脏器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并有潜在的致癌危险[4]。 1.3配伍不当 中药合理配伍直接影响到疗效与安全性。古人已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甘草反甘遂、藜芦反细辛等,经实验证明两药合用,毒性增加[5]。胡子水在临床发现,桔梗与远志配伍致呕机会大增[6]。这些都说明中药配伍对其安全性影响很大。中西药联用是近代中医药的一大特点,但其安全性也倍受关注。如麻黄及含麻黄的中成药人参再造丸等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痢特灵、异烟肼等合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阻碍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灭活,麻黄碱可使这类递质释放增加,双重作用使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大量蓄积而引起头疼、恶心、腹痛、腹凉、心率失常,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危象[7]。 1.4 使用不当 由于人们对中药的误解,认为中药出自“天然”完全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可预防疾病,导致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第一,超剂量使用。为了提高疗效擅自加大药量,如附子含乌头碱,小量使用有温通经络的作用,大剂量则产生神经毒性,导致先兴奋后麻痹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引起心原性休克,呼吸衰竭而死亡[8]。柴胡9~12 g消热疏肝,理气解郁最佳;大于20 g,则耗气伤血、劫阴,使人产生倦怠、嗜睡、反应迟钝、纳食减小、腹胀等不良反应[9]。第二,长期连续用药。很多中药连续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如含汞的朱砂,可致汞蓄积中毒。长期服用大黄,停药后可引起继发性便秘等不良反应。大黄中的醌类衍生物长期大量饲喂动物,可致大鼠、小鼠肝脏肥大、肾小管透明小滴生成、肾细胞矿化、肾细胞癌和肾小管腺瘤发生率增加等肝肾毒性[10]。既使补益类中药,长期大量服用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如人参,长期大量服用,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会造成伤害。据美国对133例服用人参的慢性虚弱者进行了分析,平均每天3 g,连续1个月全部出现中枢神经兴奋和刺激症状[11]。程远文[12]报道4例因进补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