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对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中药对高脂血症作用机制[摘要] 中药对降血脂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多途径、多靶点、广谱降血脂、副作用少等优点,本文主要论述中药从抑制脂类吸收、影响胆汁酸循环、抑制脂类合成、抗过氧化、提高HDL,降低LDL等方面的作用来达到降血脂的目的,为临床上针对性选择中药降血脂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药;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85-02
血脂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脂类,主要包括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血浆中的脂类易受膳食成分及体内代谢的影响,故血脂含量及成分在不断变动,但通过机体的自我调节,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人体空腹浓度值三酰甘油20~110 mg/100 ml,胆固醇及其酯110~220 mg/100 ml,临床上所指高脂血症主要指胆固醇高于220~230 mg/100 ml、三酰甘油高于130~150 mg/100 ml的人群,所以衡量血脂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酰甘油、胆固醇及其酯类。高脂血症主要分为5类,Ⅰ型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外源性,最为少见(乳糜微粒的增高),Ⅱa型为自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较为常见(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Ⅱb型为自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较为常见(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Ⅲ型为高胆固醇血症及高三酰甘油血症,较少见(中间型脂蛋白的增高),Ⅳ型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内源性,最为常见(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Ⅴ型为高三酰甘油症(外源性和内源性的混合型,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脂血症及脂质代谢障碍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
脂类不溶于水,在体内运输时必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增加与水的亲和力,这种与脂类结合在一起的蛋白质叫脂蛋白,脂蛋白常见的包括乳糜微粒(CM),有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合成,主要是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至肝和脂肪组织,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由肝脏合成,主要是从肝脏运转内源性三酰甘油至脂肪组织及其他组织;低密度脂蛋白(LDL),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来,能与肝外组织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内,然后,被细胞内的溶酶体分解为自由胆固醇而利用;高密度脂蛋白(HDL),由肝和小肠合成,有助于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分解及胆固醇酯的合成,促进血浆中自由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并转运至肝脏。
造成高脂血症的原因是由于脂类代谢紊乱,或因脂类产生过多,或因其降解或转运发生障碍。例如,食物中脂类含量过多,体脂分解加强,肝内合成胆固醇过多,而磷脂质量差或含量不足,以及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等都可以产生高脂蛋白血症。近年来,随着对降血脂中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现,证实中药对高脂血症有多途径、多靶点、广谱降血脂以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且副作用少。本文从脂类的吸收,运转,代谢,氧化,合成等方面论述中药对高脂血症的影响方式。
1 对脂类吸收的抑制作用
这类中药主要是抑制机体对外源性脂类的吸收和胆固醇转化物胆酸在肝肠循环中减少胆酸重吸收的数量从而达到降血脂的目的[1]。外源性脂类主要为食物中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经过小肠的消化吸收而进入到人体内,食入的三酰甘油被肠脂肪酶水解为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才能吸收,胆固醇在肠黏膜细胞经酶作用从新酯化成胆固醇酯再进入淋巴管,淋巴管和血液中的胆固醇大部分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这类中药如何首乌、草决明、虎杖、大黄等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能促进肠的蠕动,减少脂类在肠道停留时间,减少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荷叶能使肠道形成一层膜,阻止脂类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减少吸收;植物固醇可以与胆固醇竞争酯化酶,使胆固醇不能酯化,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如大豆、绿豆等豆类含有的豆固醇,海藻类、蒲黄等所含有的谷固醇,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2 中药影响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胆盐为胆固醇的转化物,在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中,有些植物中的纤维素、果胶等和胆盐结合形成复合物,阻断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重吸收的数量,不仅增加胆汁酸及其衍生物的排泄量,还能通过反馈机制增加胆汁酸合成限速酶活性,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胆固醇目的[2]。甘薯中的黏蛋白,决明子蛋白质,大豆蛋白等这类活性蛋白质,能与胆汁酸相结合,减少肝肠循环中胆汁酸重吸收量,达到降胆固醇目的。枸杞多糖,海带多糖,魔芋中所含的葡甘聚糖等都有相似这样的功效。
3 通过抑制脂类的合成来达到降血脂
内源性脂类主要是指人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三酰甘油主要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在肝脏合成,中药通过抑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而达到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目的。如泽泻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能抑制外源性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可加速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近况.doc
-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近况.doc
-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用及进展.doc
-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探究概况.doc
- 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概况.doc
-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探究进展.doc
-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探究进展.doc
- 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探究概况.doc
- 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概况.doc
- 中医药治疗痛风探究进展.doc
- 浙江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衢州市直公立医院高层次紧缺人才招聘11人笔试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 浙江温州泰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docx
- 江苏靖江市数据局公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 广东茂名市公安局电白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40人笔试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docx
- 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聘劳务派遣工作人员4人笔试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docx
- 浙江舟山岱山县东沙镇人民政府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docx
- 最高人民检察院直属事业单位2025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docx
- 浙江金华市委宣传部、中共金华市委网信办所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1套.docx
- 广东深圳市党建组织员招聘4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docx
- 江苏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招聘非在编工作人员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