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节日节物性别修辞及符号指述关系探究
传统节日节物性别修辞及符号指述关系探究关键词:传统节日;节物;端午索;性别修辞;指述关系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K8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2-0053-05
民众过节的行为载体是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而其物质载体则是各种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节物。节物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背景下的物的昭示,也是封建家庭模式和性别社会个体乃至总体的心灵呈观,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我们可以将传统节日中的节俗活动和节物看作是一种广义的“文本”形式(即“泛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因此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从物质生产和意义生产的二维视角综合考察传统节日节物的修辞情景和指述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传统节日节物的文化留存、发掘并有效利用传统节日节物的符号价值。这对于我们正确判断节日节物的文化价值、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播、价值发掘、产业(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有效路径都将大有裨益。本文就以端午节的节物之一――“端午索”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节日节物的修辞性符号指述关系作初步探索。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五色的线、缕、索作为象征驱邪辟妖的节物。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项?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日端午索。”[1](p315)在历史上,端午索形制和种类特别丰富。从材料的色彩来分,有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彩缯等;从延寿寓意角度来看,有长命缕、寿索、继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2](p96)从其形制上分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3](p163)
品种繁多、形制各异的“端午索”曾经作为端午节重要的吉祥象征物而存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堪称中国丝索手工艺饰品的一大瑰宝。中国古代还在端午前后形成了端午索制品的观赏、游艺以及买卖集市。五光十色、美伦美奂的端午索记录着中国古代女性的诉说与希冀。因此,端午索也就成为我们观照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考察中国古代女性表述方式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生产和性别劳动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
在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生产的外在形式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分工,即“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分工形式和家庭劳作方式。“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维系着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秩序。正如《汉书“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纺绩织红”成为中国古代女性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形式。
端午索逐渐成为节日里女性性别修辞的符号化载体,其萌芽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在于女性生产劳动的这种分工形式的形成和巩固。正是这种社会生产分工,使妇女们所从事的“纺绩织红”工作不断模塑着女性的角色形象,甚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评价妇女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纺绩织红”的生产活动又反过来不断固化了女性角色的认同和表达。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织物形制的端午索成为反映女性社会角色的符号化载体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端午索成为女性性别修辞的基础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分工,但是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在端午节里形成这种表征女性社会生产意义的节物形制呢?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端午节的核心影响区是湘楚之地。古代湘楚大地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长沙楚墓(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丝麻织品多达167件,其中丝织品就有160件,品种十分丰富,包括绢、纱、锦、编织组带以及制成品绢带、纱冠、纱手帕等。[4](p412)在纺织技术非常发达的古楚大地,端午节前后正好是广大妇女从事纺绩工作的时令季节。时令性的生产活动为端午索成为具有女性书写意味的节物奠定了基础。
分析端午索的性别修辞和女性书写功能,其逻辑起点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分工――女性从事“纺绩织红”生产方式的确立。当然,端午索作为女性性别修辞的社会意义,不是仅仅停留在“生产性”这个逻辑起点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端午索的性别修辞不断丰富、日臻丰满,最终成为极具有“女性书写”意味的一种节物符号。
二、端午索的“女性书写”的符号意义及其指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