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家治理体系”笔谈 - 甘肃行政学院.doc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家治理体系”笔谈 - 甘肃行政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家治理体系”笔谈 - 甘肃行政学院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家治理体系”笔谈 绩效目标明晰下改革动力源搜寻:从“中心驱动”到“国家治理”体系构建 尚虎平1,2张怡梦1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00;2.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38000) 【摘要】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家治理”是一种改革哲学的更新,它的目标是为改革找寻持续性动力源泉。在“国家治理”中,大量的改革动力来源于企业与公民的互动、公民与公民的互动、公民与第三部门的互动,等等。由政府参与的治理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是与公共管理中强调的“狭义治理”的根本不同。如果国家治理扩展,它就是趋向善治的改革;如果国家治理无限扩大,那就是政府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就此而言,国家治理可以简化描述为“为改革寻求多方动力的探索,它趋向善治,假以时日,则走向共产主义”,这是我国改革中关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次重新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改革总体规划,而非仅限于对政府管理的规划。 【关键词】绩效目标;改革动力;国家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3)06-0004-08 收稿日期:2013-12-20 作者简介:1.尚虎平(1974-),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政府绩效管理;2.张怡梦(1993-),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绩效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13YJAZH076)、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编号:2013M530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中央高校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编号:13LZUJBWTD004)、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1ZD070;11ZD057)的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稳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Li(2009)的统计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多年,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都远远超过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经济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经济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无论怎样来看,改革以来的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世界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起飞的最佳实践。[1]我国百姓过去30多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超出了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的预期。 在该改革政策的促动下,我国现代国家宏观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就管理文化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文化。人们不仅仅认识到“改革就是一场革命”,而且确立了只要是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措施、方法就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的基本文化诉求。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改革文化,这种通过改革来持续完善国家宏观管理的文化在其他国家还极为少见。套用一句行政学中流行语而言,这种文化可以描述为“如果什么不能改革,那它就不存在”。在基本经济调控机制上,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资源的宏观配置、价格的最终确定、产品的生产与流动等,都依赖于市场调节。可以说,在经济调节领域,我国基本上走出了“找市场不如找市长”的阶段,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基本上都到了“找市场”而非“找市长”的阶段。就公共服务来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速推进,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断加大,公共决策中的社会参与也在不断扩大。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领导力日渐增强,国家的每一届领导人都具有改革的决心和国家发展的担当。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的每一次改革突破都是建立在领导集体的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之下的: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时一旦一步不慎,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当时国家领导层推进改革的担当精神,无论如何形容都不过分;1992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外部包围、内部意识形态困扰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一次颠覆性扬弃,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2001年的“入世”,是在承诺国际高标准要求、承担各种商业风险的情况下所作的探索,需要有历史的勇气。[2]随着这一系列改革的探索,我国领导层形成了迎接宏观管理中重大历史挑战的基本战略素养与勇气,塑造了领导层的进取心和责任心。 然而,在取得各种成就的同时,我国的改革也面临着重大挑战。首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