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近代人文生活第1节工业革命至1960.doc

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近代人文生活第1节工业革命至1960.doc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近代人文生活第1节工业革命至1960

第二章 生態環境、物質文明與近代人文生活 第節一、從工業革命到1850年代間的發展教學引導 工業革命為歐洲帶來劃時代的改變,由於歷史第四冊已學習過工業革命,因此在史實的部分,老師可以不再一一強調解說,建議可從動力切入,強調蒸汽機的關鍵地位,開啟「蒸汽時代」。動力以及能源的改變影響物質層面,如更有效率的動能、更進步的發明產品,對於人類的生活也有十分顯著的影響,例如配合生產需要而有了工廠制度、煤氣燈使人們在夜晚也能活動。老師可以提醒學生,這些改變並非全然都帶來好處,勞工的壓力、環境污染,都成為日後世界的問題所在。 英國首先發展工業革命的原因 1對學術研究的肯定及支持:英國在1624年即頒布專利法(Statute of Monopolies)鼓勵科技發明。 2廣大的商品市場:大英帝國的廣土眾民極有利於產業的推展。 3充裕的資金:十七世紀末成立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至十八世紀時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金融機構。 4豐裕的原料與資源:英國的煤、鐵礦與水力蘊藏豐富。 5充足的勞力:英國人口在十八世紀時增長一倍。 6交通運輸暢達:英國國內運輸網通暢,且海運發達與海軍強盛。 7民主自由法制對工商的保障:英國議會政治下的財政措施較他國更能維護工商業與保障人民資產。 8尊重工商的價值觀念:英國人較歐陸人民更具有肯定財富追求與企業創發的精神。 工業革命時期的重要發明 時 間 重要發明 1712年 紐柯門發明蒸汽機抽取煤礦積水 1733年 約翰凱(John Kay)發明飛梭 1764年 哈格里夫開始研發珍妮紡紗機 1769年 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發明水力紡紗機 瓦特發明更能節省燃料的蒸汽機 1785年 卡特萊特(Edmund Cartwright)發明動力織布機 1792年 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軋棉機 1807年 富爾頓(Robert Fulton)發明汽船 1814年 史蒂芬生(George Stephenson)發明蒸汽火車 十八世紀紡織技術進步的過程 飛 梭 英國紡棉、織棉市場供不應求,因此有不少人從事紡織機器改良或發明的工作。1733年間約翰凱發明「飛梭」,將飛梭安裝在手織機上,織工就可拉動飛梭來織布,比過去用左右手來接送梭管的織法快速得多,布面也較前加寬。飛梭普遍採用以後,布疋的生產量固然增加,但卻產生棉紗供應量短絀的問題 紡紗機改良 哈格里夫研發新的紡紗機最初只能紡紗八根,加以改良後可紡紗一百根至一百二十根,生產速率較前幾乎增加了百倍 水力紡紗機 阿克萊特於1769年間發明了一種新式紡紗機。這種紡紗機由許多滾軸安裝而成,經由滾軸的轉動可紡織棉紗。這種新型紡紗機可接裝在水車上,利用水力來轉動滾軸,自動紡紗 織布機改良 棉紗生產量過多,飛梭的織布機反而太遲慢而不敷需要,因此有織布機的改良。一位教士卡特萊特經過多次設計與試驗,於1785年間發明了一種可以自動織布的「動力織布機」 軋棉機 紡紗業因新發明而迅速發達起來,原棉的需要量急遽增加,美國一位小學老師惠特尼經過多次設計與試驗,在1792年間發明「軋棉機」,可將黏雜在原棉中的棉籽迅速清除,加速美國棉花的輸出 工廠制度的出現 1769年,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利用水力推動,解決早先品質和動力的問題。但是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無法安裝在家裡,必須另建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為工廠制度奠定基礎。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隨著機器的進步與對更高效率的追求,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瓦特改良蒸汽機後,解決了動力問題,不僅各個工業部門紛紛廣泛利用,工廠的設置也不再受限於河流水力的考量,此後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隨著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廠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雇用工人集中生產,形成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使勞動分工精細和作用專門化,工廠取代了傳統的作坊和手工工廠,成為日後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而工廠制度的產生也促成資本主義發達,僱傭關係建立,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新的階級。 工業革命的特點與發展 1採用新的基本原料,主要是鋼鐵。 2採用新的能源,包括燃料和動力,如煤、蒸汽機。 3發明新的機器。 4工廠制度出現。 5在交通運輸上有了重大的發展,如蒸汽火車、汽船。 6農業進步能供應更多的非農業人口。 7經濟變化,改變了原本的財富分配,土地作為財富資源的作用日漸減少。 8資產階級興起,政府因應新的經濟情況也有了新的經濟政策。 9城市的興起、工人階級運動的發展等社會變遷。 10人類提高了能夠利用資源和征服自然的信心。 汽 船 時 間 重要大事 1803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