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届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
海 淀 区 高 三 年 级 第 一 学 期 期 末 练 习
语 文 2014.0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取材于陈平原《历史文化散步》)
1.文中①处加点字的注音和(3分)
A.隽(jun)言妙语 抑或 B.隽(jun)言妙语 亦或
C.隽(jn)言妙语 亦或 D.隽(jn)言妙语 抑或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偶尔 精 心情 B.偶然 长 心境
C.偶尔 长 心境 D.偶然 精 心情
3.填入文中④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熙熙攘攘 B.万人空巷 C.摩肩接踵 D.项背相望
4.填入文中③处的句(3分)
A.既取决于适宜的客观环境,也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
B.既得益于个人修养,也取决于客观环境。
C.既有赖于个人教养,也离不开生活条件。
D.既离不开个人的知识经验,也离不开纯粹的自然环境。
5.下列对联中涉及到的我国传统节日依次是(3分)
A.春节 重阳节 元宵节 清明节
B.元宵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春节
C.元宵节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D.春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元宵节
7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2题。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陈述说明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B.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 非此之谓也
D.而况余人乎 凡学而不读书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10.本文作者与其父、其兄 并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2分)
11.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5分)
12.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2小题,共16分。
13.时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①、②题。(8分)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箭,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②“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月”是我国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来营造送别友人时凄清的氛围,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 VIP
- 绿色金融复习测试卷.doc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主体段落“五层结构法”写作指导 课件(共47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电子版个人简历模板个人简历模板空白表格.docx VIP
- 摩登家庭台词剧本第一季第一集中英双语左右对照.pdf VIP
- 1:50万新 疆地质图[46幅图].pdf VIP
- SL101-2014 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docx VIP
- HK-328W型pH分析仪说明书V3.0.pdf VIP
- 001 三氯甲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 VIP
- 高考英语语法词汇专项突破:09状语从句专项巩固训练+答案+解析[001].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