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1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传播学-1课件

大众传播学 教 材: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个人简介;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一版;教学参考书(推荐必读);二、关于大众传播学; (1)历史学视角 大众传播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 人类传播活动的四大发展阶段:;(2)社会学的视角 人类社会的三大形态: 大众传播的兴起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 。 ;大众传播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大众传播学五大先驱:;大众传播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大众传播学的教学要求:;大众传播学的教学方法:;6、推荐网站: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传播学论坛: 传媒学术网: ;第二节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溯源;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理论:;库利的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理论:;帕克的论著:;米德主要学术思想概述:;2、欧洲源流;二、精神交往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观;1、交往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经验学派区别:;2、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①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第三节 大众传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沃尔特·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1)简介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是美国现代科学的倡始人之一。他是一位开宗立派的政治学家,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推动了政治学的科学化。;谁 ——传播主体 控制分析(control analysis) Who 说什么 ——传播内容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传播媒介 媒介分析(media analysis) In which channel 向谁说 ——传播对象 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 To whom 反馈 ——传播效果 效果分析(effect analysis) With what effect;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Paul F.Lazarsfeld, 1901—1976;库尔特.卢因 Kurt Lewin,1890-1947;卡尔·霍夫兰 Carl Iver Hovland,1912-1961;二、创立阶段 ;威尔伯·L·施拉姆 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1)信息论与传播学;(2)控制论与传播学;(3)系统论与传播学;3、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 ;三、发展阶段;(1)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2)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1)产生分歧的原因 ①地域差别:科学、实践VS人文理想 ②理论渊源:实用主义哲学VS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1)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姆、马尔库塞、阿多诺 (2)政治经济学派 G·默多克和P·格尔丁 (3)“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伯明翰学派 S·霍尔和D·莫利 (4)意识形态“霸权” (hegemony)理论 (5)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第四节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研究的起点——1978年 1978年7月,《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1978年10月,内川芳美访华 2、施拉姆访华(1982年4-5月)——直接带动了中国传播学的研究 1983年,《传播学简介》——第一本国人关于传播学的书 3、曲折的研究进程 1984年,施拉姆、波特所著的《传播学概论》 在国内出版; 1988年,戴元光、邵培仁、龚炜合著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出版——第一本国人的传播学著作; 1993年,陈力丹著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出版——从传播学的角度把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政治领袖的学术成果 ; 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出版——国人试图让传播学本土化的一次尝试。 ;1、传播学译著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