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功能分类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功能分类毕业论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道路交通量的增长,城市道路的布局相应地扩展,路网的系统结构相应增大。结果导致系统内部的关系愈加复杂,矛盾愈加尖锐,如果不强调系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必将严重地削弱系统运行的整体效能。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各类各级道路的性质、功能不明确,路网结构缺乏层次,交通需求与供给不仅在总量上不平衡,而且在结构配置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严重的影响了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大大地削减了既有路网系统的总体效能。 因此,对于一条道路属于什么性质、应当具备何种功能,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成为道路与交通相关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设计等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在国内外现有道路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角度探讨、理清适合我国城市的道路功能分类方法,对我国城市道路的等级进行划分,并明确不同等级的道路管理功能体系。 1.2 现状分析 1.2.1 国外的分类 1933年的《雅典宪章》明确指出,“交通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城市道路功能不分是城市交通面临的重要问题,街道需要进行功能分类,其中车速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 1942~1944年,艾伯克龙比在支持制订大伦敦规划种首次系统贯彻城市道路功能分类思想。 1963年,柯林.布卡南在其专著《城市汽车交通》中明确提出城市道路网分级组成的方法,并被英、美等国的《道路规划手册》采用。 美国城市道路依据道路交通流特性、道路两侧用地、道路间距、路网等级结构、交叉口间距、交通流分担比例、车速限制及停车限制等特征和条件分为高速路和快速路(freeway and expressway)、主干道(primary arterial)、次干道(secondary arterial)、集散道路(collector)与地方道路(local)五个等级。从快速路到地方道路,道路的可达性要求越来越高,但其通过性功能却越来越低。 前苏联城市道路分为高速道路、干道及地方性道路三大类,其中干道又细分为市干道、区干道及大交通干道三类;地方性道路又细分成居住区道路、工业仓库区道路、步行街、村镇道路、村镇街道、支路六类。 日本依据道路的交通功能将城市道路分成高速路、基干道路(包括主干道和干线道路)、辅助道路(次干道)、支路、特殊道路五大类。同时对各类道路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标准。 1.2.2 国外分类特点及可借鉴之处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美国的分类特点,主要分类的可借鉴之处主要包括一下几部分: 1.城市道路分类依据明确 国外城市道路的分类的重要依据市道路上的交通流特性、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及主要服务对象。对于城市道路的交通流分成通过性交通和进出性交通两大类。通过性交通要求车速高,要求道路尽可能通畅;相反,进出性交通要求进出方便。而我国目前的分类多局限于静态的道路技术标准来分类。 2.明确实现道路功能的具体措施 国外城市道路分类还从交通管理、道路两侧用地开口等方面提出理清道路功能的具体措施,并且赋之以法律效力。如:高速路和快速路通过性交通极强,禁止两侧用地直接开口;主干道以通过性交通为主,原则上禁止两侧用地直接开口;地方道路以进出性交通为主,允许两侧用地直接开口;集散道路两侧用地开口要求界于主干道与地方道路之间。 3.提出道路的衔接要求 为保障交通流逐级有序地由低一级道路向高一级道路汇集,并从高一级道路向低一级道路疏散,要求在道路网布局中允许同级道路及相邻等级道路相交,避免越级相交,如地方道路不能与快速路直接相接。 4.注重交通分流 国外发达国家注重机动车、自行车、行人专用道路系统建设。 但是由于我国先前城市规划及建设的不完善,国外的道路等级分类的依据以及标准不能完全适应我们城市道路的分类。例如,美国道路禁止主干道两侧用地的交通进出,而实际上中国国内城市由于开发密度高,主干道两侧建筑物已经形成,不得不考虑其交通出入,通过建设手段大范围改造是不现实的。 1.2.3 我国的分类方法 1960年10月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编制的《城市道路设计准则》(试行草案)将城市道路分为三级七类:一级为全市干道、入城干道和环城干道、高速道路;二级为区域干道、工业区道路、游览大路;三级为住宅区道路。该分类方法强调道路的平面性质,没有和交通流的属性相联系。 其后,在80年代,我国城市道路按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三级进行划分。在城市交通压力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分类基本上能满足规划和建设的需要。 1991年施行的部标《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大类,紧接着1995年9月施行的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对该法进一步深化,并明确指出各类道路的机动车设计时速、道路网密度、机动车道条数、道路宽度等技术指标。国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