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课国民所得的决定:基本凯恩斯模式
第一課 國民所得的決定 : 基本凱恩斯模式
(甲) 前言:
1930年代以前,經濟學家普遍相信實質國民生產總值是由資源的數量及其生產力 決定的。他們相信經濟體系的生產數量位於或非常接近全民就業水平(Yf),亦即 是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一點。
1930年代的經濟大衰退是總體經濟學思潮的轉捩點。因為事實證明一經濟體系是 可以長時期生產低於其可能國民收入水平 (Yf)。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一套理論嘗試解釋這現象。
他將重點由供給方面轉至需求方面。供給角度著重一經濟體系的生產可能性曲線 是如何決定的。凱恩斯同意古典學派所說:在長期時,供給方面的因素會決定實 質GNP。但是,在短期時,凱恩斯相信需求方面的因素才會決定實質GNP的水平。
凱恩斯認為(與他一直所學的經濟學不同),物品及服務的需求上升會增加實質GNP 水平,因為社會上尚有投閒置散的資源並未用盡,只要需求夠多,這些未用盡的 資源便可以用來生產,從而提高實質GNP的水平。
(乙) 古典學派:
古典學派的經濟觀念主要源自亞當史密斯及大衛李嘉圖。他們的總體經濟學理論建基於薩伊定律 (Say’s Law)。
薩伊定律是由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十九世紀初提出的。這定律,簡單而言,是指出「供應創造了本身的需求」的觀念,其解釋如下:
在實物交易制度下
在一個以實物交易的制度下,所有物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同時也是物品的購買者,故此物品供應必定和物品需求一致。倘若市場出現求過於供或供過於求的情況,兩種物品的交換比率(即相對價格)就會調整,直至達致均衡。物品的生產和銷售會帶來收入(以實物計算);這些收入是指換取到的其他物品。換言之,– T + Tr
Yd = Y
2. 市民有儲蓄的習慣
Y ≡ C + S ; Y = 家庭收入
C = 消費
S = 儲蓄
3. 支出只有消費支出及投資支出
E 或 AE = C + I ; E 或 AE = 總支出 (預期)
I = 投資支出
4. 所有儲蓄的決定是由家庭所作的;所有的投資決定則為廠商所作的。他們兩 者沒有理由一定要永遠相等。
5. 投資是固定的/自變的/外在因素。它並不受國民所得水平所影響。
所以:
Y = C + S
E = C + I
Y = E
( I = S 流失
注入
(1) 消費函數
凱恩斯認為國民所得水平(Y)是影響消費支出(C)的決定因素:當所得水平上 升,消費支出亦上升;反之亦然。
C = f(Y) = f(Yd); C = 消費支出
Y = 國民所得水平
Yd = 可支配所得水平
此外,當所得上升$100時,消費支出會上升 _______ $100,即
0 (C/(Y 1
所以,消費函數是:
C = a + cYd ; c = (C/(Y = 消費支出曲線斜率 (0c1);
a = y截距
~ a 屬於常數,即縱軸相交點(y截距)。當Y=0時,C=a。
~ c是邊際消費傾向,為消費支出曲線的斜率。
~ 45°線亦稱Y線,顯示所有總支出和收入相等的組合點。換言之,
在45°線上的任何一點都顯示Y=E。
消費函數由兩部分組成:
a ~ 上圖所示,當收入水平等於零時,消費支出並不會是零。這時的消費支
出等於a,即自發消費。它是一個正值的常數。就算家庭沒有收入亦需 要消費,所以它是正數;自發消費不受國民所得的大小影響,所以是一個 常數。
cY ~ 為誘發性消費,這部分的消費不是固定金額,是隨著國民所得的大小而 升降。c是國民所得和誘發消費的比例。
邊際消費傾向(MPC)及平均消費傾向(APC)
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消費的改變量除以它對應的收入改變量,即(C/(Y。它告訴我們當家庭收入增加了一個金額,家庭會消費掉這個金額的若干部分,用百分比表示。消費函數線的斜率就是邊際消費傾向,數值介乎0與1之間。
平均消費傾向(APC) 是消費金額除以收入的金額,即C/Y。若果需要求取消費函數線上某一點的平均消費傾向,可以將該點與原點相連,聯線的斜率就是這個收入水平的平均消費傾向。
E=C C
(C
(Y
a
0 Y
APC與MPC的關係如下:
我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