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与贾兰坡-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DOCVIP

裴文中与贾兰坡-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裴文中与贾兰坡-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唐山人寻找“北京人” 2011-12-27河北青年报 作者:市辖区县) 裴文中(1904~1982),河北丰南人。中国旧石器考古创始人。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 贾兰坡(1908~2001),河北玉田人。中国旧石器考古开拓者。没有大学文凭却登上科学殿顶的传奇式人物。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一封自荐信改变命运 1927年,裴文中23岁。在来到周口店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曾是一名热血的革命青年,早在直隶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就参加学生自治会,积极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他还就当时的军阀战争写过小说《戎马声中》,得到鲁迅的好评。在北京大学地质学读书之后,经由李大钊等人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自己说,其实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读了地质系,学了理科,从内心来说,他其实想要为党的新闻事业做贡献。”裴文中小儿子裴申对本报记者说。 1927年,从北大毕业之后,裴文中才发现,自己所学专业毫无用武之地。裴文中想到一个办法,给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所长翁文灏写信,毛遂自荐,希望能到调查所工作。在写这封信之前,他与翁文灏并不相识。“翁文灏很慷慨地答应了父亲,把他调到了地质调查所,实际上去了之后没什么事干,就是搞山东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工作。”裴申说。 这项研究工作的结果在裴文中自己看来,“研究的结果,不用旁人看,自己也觉着莫名其妙(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不过,他还是得到了30元的奖金,总算熬过了一个寒冬。到第二年,裴文中再次求救于翁文灏。然而,由于调查所自身的经费也十分紧张,没有办法安排给裴文中更多的工作。 恰在此时,在北京周口店主持发掘工作的主持者杨钟健生病。翁文灏于是让裴文中到周口店做杨钟健的助手,主要做记账和处理杂物的工作。 从一知半解到发掘高手 虽然曾经做过一星半点的研究工作,但是刚到周口店,裴文中还是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1926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从周口店采集来的化石中发现了两枚人类牙齿,这引起了北京协和医院解剖部主任步达生的兴趣,于是与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所长丁文江和翁文灏商议,准备大规模发掘周口店。发掘工作主要由地质调查所下属的新生代研究室负责,资金由美国洛克菲洛基金会提供,由杨钟健、李捷、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等主持发掘。到裴文中来到周口店之时,已经发掘出500多箱化石,其中包括一枚人类牙齿。 “父亲是1928年到的周口店,一开始他连‘有脊椎动物化石是什么’都不知道。”裴申说。到周口店工作办理交接事宜时,有工人带他熟悉环境,拿起一块化石说,这是猪牙,拿起另一块,说这是鸟骨。裴文中见普通的工人都是这样的程度,自己却什么也不懂,心里十分紧张。 好在裴文中很快就爱上了这份工作,史前的考古需要极其扎实的地质学功底,裴文中的专业特长有了用武之地。虽然只是杨钟健的助手,但是在处理完自己的工作之后,裴文中开始学习考古和化石。他向工人们请教如何辨别化石,当然更多是向杨钟健和步林请教。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将英文版的基尔特专著《古生物学》第3册(专讲哺乳动物化石)全部读完,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结合看标本,很快掌握了化石的辨别方法。 新洞口的出现 1929年,主持发掘工作的杨钟健要去内蒙古考察新生代地层,而步林则参加了西北科学考察团。临走之前,他们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交给了只有25岁的裴文中。虽然来周口店只有一年的时间,但不管是杨钟健还是当初提携他的翁文灏对他都非常放心。可是,1929年这一年的工作却让裴文中有“鸡肋”之感,由于计划开掘的第五层钙质坚硬异常,挖掘起来异常困难,让裴文中有些灰心。好在第五层的钙质很快被清除,第六层、七层,逐渐发现了化石,这才重新抖擞精神。 考古发掘是在春秋两季,冬天因为天寒土地坚硬一般会停止发掘。“当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原来就应该停止挖掘的,但是老师还是决定要多挖几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祁国琴对本报记者说。这一年12月1日,现有的洞穴已经见底。就在此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洞口。为了保险起见,裴文中跟另一位工人一起下到洞中。洞里的化石之多,让裴文中十分兴奋。这个洞,就是著名的“猿人洞”。 “我觉得我既负这开掘的责任,就应当身先士卒,正如打仗一样,将官若退缩不前,最好这样的仗不必打,打也必败。(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 第一个“北京人”现身 在发现猿人洞的第二天,12月2日下午四时,裴文中在洞中发现了一个猿人头骨。“有人说他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纯粹是靠运气,其实不是这样。他特别细心认真。一点一丝都不放过,我们都说他的眼睛特别毒。”祁国琴说。 “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