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试卷一链接.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参考试卷一链接

中文专业《写作(上)》期末考试试卷(A) (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写作是作者用 表现心中积蓄,传达意思和信息的复杂的 。 2、进行文学创作时,写作主体采用的最主要的感知形式是 。 3、写作构思的方式有发散型构思、收敛型构思和 构思。 4、文章材料的真实性包括事实的真实和 。在不同的文体中,材料真实的要求和表现不同,文学作品可以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以达到 的真实。 5、白描的特点是 。 6、对事物作简要概括的解释的说明方法是 。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二、辨析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括号中,正确的打“ √ ”;错误或不正确的打“ × ”,并说明理由或进行修改。) 1、写作载体是写作系统的核心。( ) 理由: 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说写作具有自悟性,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依靠对经典著作的体悟。( ) 理由: 3、写作的外化就是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活动。( ) 理由: 4、归谬法就是归纳出谬误的论证方法。( ) 理由: 5、层次是表现文章思想内容的结构单位。( ) 理由: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三、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典型材料 2、间接抒情 3、类比论证法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主旨”概念与“主题”、“中心思想”有什么联系与区别?(5分) 2、文章润改的意义(5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五、阅读分析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无所不“吃” 回到故乡上海,常碰到儿时的朋友,问起我在北京干什么,答曰当大学老师,于是朋友爽然一笑:原来是吃开口饭的。“吃”,在中国词典中不仅用来指吃的东西,而且可以泛指所操行业。“吃”的意义,从最起码的生理需要开始,引伸到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这是中国人世俗文化性格的生动展现。比如我在大学教美学,常常从《说文》中“羊大为美”的意思,谈起中国人是从生理快感上来认同美的,魏晋时嵇康与钟嵘等人就以“滋味”来比喻文艺美感,而英文中的美学(AESTHETICS)则偏重从精神感觉中去认识美的特性。 用“吃”来比喻道德体验与审美体验,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明显特性。比如孟子谈到道德境界时,不是如西方人好从上帝、理念这些不可言证的形而上学的角度去谈的,而是从“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出发,推断人之于理义也有同好。中国文化所以难以离开生理感受,是因为中国文化来自于生存不易的农耕条件。中国的礼仪文化,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从“吃”的争夺开始的。刘士林在《中国诗性文化》中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中国上古年代由于物种变异,事物匮乏,对食物的再分配导致私有制的兴起,汉语中最早的“诗”字的本义即为甲骨文中的“寺”,是一种食物再分配制度。而诗性文化的底蕴其实是一点也不诗意的赤裸裸的食物拼抢,荀子《礼论》中就提出“礼起于争”的观点。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慨叹:吾国人精神,世俗的也。这种世俗精神大约是与民以食为天的哲学相关吧。 然而更令人深思的是,中国人在精神文化上的好“吃”成风。这就是无论什么“主义”都可以消解成工具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变成吃饭的家伙,从而将一切严肃悲烈演化成油滑自私。鲁迅先生1933年写的《吃教》一文中,就指出:“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他们没有坚定的精神信念,而极易将一切变成“吃”的对象。所谓“吃教”就是利用宗教与革命来混饭吃。中国人的宗教多不纯,信仰亦往往多变。而不愿过“吃教”生活的人则被视为狂狷,世人必欲将其“吃”掉而后快,《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因不愿与世耦合而被众人所吃。 “吃”的世俗化,在今日中国文化中大行其道。俗人在饮食男女中体验人生,而雅士则“吃”文化不吐骨头。不仅大众商业文化被大吃特吃,而且被视为高不可攀的古典文化照样被作秀文人“吃”得津津有味,大红大紫:此类人不仅在那个年代“吃得开”,而且现在照样也“吃香”,要想他们有所谓“忏悔意识”,犹缘木求鱼也。不仅文艺创作可以“吃”,而且针砭时弊的文化批评照样可以被“吃”。最近出现的所谓“酷评”之风,就是这种“吃”批评饭文士与书商联手的高招,这真是庄子说的“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中国人的“吃教”能耐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幸运,而是悲哀所在。其结果是使许多现代中国人对什么都缺乏坚定的信念,而成为没有灵魂的空窍,当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