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视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

重视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内容提要 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论域深具影响的“宋代近世说”,以贵族政治的式微、平民势力的高涨为指归,从广义文化视域揭橥宋代开启中国的近世。是说参考欧洲历史分期,深入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形成“多元近世”观。分疏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形成的内、外部契机,反思是说引出的种种问题意识,以期洞见中国现代思想曲折展开的历程,进而重新省思中国现代性。 关键词 内藤湖南 宋代近世说 多元的近世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4-0131-08 追溯中国现代性的时间起源,常常是个聚讼不已的问题。识者或者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依归,将彼时中国与西方的相遇称之为中国遭遇现代性的“初体验”;或者以资本主义萌芽为话语轴线,将明中叶看作中国早期现代性(early modernity)的开端;或者视唐宋为明显断裂,揭橥宋朝开启“东洋的近世”。但就世界范围而言,从“效果历史”①的角度来看,宋代近世说的影响殊为重大。其不但视中国宋代为世界进入近代(modern)的起点,而且在宋元明清的整体视域(perspective)中,探寻中国变化的种种面向。重视宋代近世说,不仅有利于正谬“中国停滞观”的不见(disinsight),而且亦可洞见中国现代思想曲折展开的历程,进而重新省思中国现代性。 唐与宋虽然合称为“唐宋”,但唐宋历史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识者也大都指认此种差异只是传统内部的变迁(change within the tradition),②但内藤湖南却一反陈说,指出唐宋历史之变竟至为社会形态的转型 ① 尼采曾提出“效果历史”(effective history)之说,其意为过去对当下所产生的作用。伽达默尔从哲学诠释学的视域指出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意识是理解的必要因素,理解即是效果历史的事件。参见[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真理与方法》(诠释学Ⅰ),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08页。所谓“效果历史”在伽达默尔看来,即是承认历史之理解并非是“斩断前缘”式的革命之事,而是受制于前历史的阀限。经验的历史传承物并非为超脱于理解视域的客观之物,而总是处于当下的一定理解视域之中。职是之故,所谓理解就是消弭个人性的视域融合,在理解过程中产生一种真正的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这种视域融合随着历史视域的筹划而同时消除了这视域。我们把这种融合的被控制的过程称之为效果历史意识的任务。 ② 自北宋以降承认“唐宋之变”的论者代不乏人,诸如邵雍、程颐、朱熹、陈亮、脱脱、陈邦瞻、顾炎武等人都有精彩论述。纵使近代,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也多有论述,但皆承认其为传统内部的变迁。兹不一一赘述。本文仅俪举钱穆、余英时之说,因其被引用较少。钱穆则从文化担纲者士人身份变化的角度,揭举唐宋历史的差异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钱氏指出:“晚唐门第衰落,五代长期黑暗,一迄宋代而有士阶层之新觉醒。此下之士,皆由科举发迹……下历元明清一千年不改,是为士阶层活动之第四期。……而中国历史演进,亦随之而有种种不同。”参见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下册),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61页。余英时踵武乃师之说,视唐宋之变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变革之一,主要从士人政治地位与道学基本性质两重面向考察此种变革。余氏认为,就前者而言,宋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化和普遍化支撑着庶民成为士人的主体,宋代士人的国家认同感与责任感因此而高涨,“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彼时士人的共同信念;就后者而言,宋代儒学的复兴主要在于治道层面,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非止为成全一己理论层面的“内圣”之学,而在于落实为实践层面的重建政治秩序,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如是种种,其都指认唐宋历史之间有别。唐代常以政治史见长,宋代则以文化史为胜,唐宋历史此种相对意义上变化的阀限为传统内部的变迁,而非为社会性质的裂变。参见[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11年。亦可参见氏著:《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中国文化史通释》,三联书店,2012年,第15-19页。 (transformation)。 [日]内藤湖南(Naitō Konan):《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著选译》(第一卷),黄约瑟译,中华书局,1992年,第10-18页。对于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的阐释,柳立言近来特别指出所谓“变革”是指重大变化,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变化,“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用来界定变革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中古和近世,不能从中古脱胎换骨变为近世的,就不算变革。……若干泛称说的著作对变革根本毫无标准可言,只要变了,就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