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豳风》及周代豳地文化
《诗经·豳风》及周代豳地文化摘 要:《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分析,证明其所反映的豳地文化并非传统认为的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豳风》;农耕文化;交融
“豳”之地理区域,历来歧说纷出:大体有这么四种说法:其一、郑玄、颜师古、朱熹诸家皆认为在陕西之旬邑、彬县—带,影响最大;其二、钱穆认为在山西之汾水流域,得到了—些知名史学家的认同;其三、近年又有学者据方志与民俗,力证豳在甘肃的正宁、宁县一带。其四、也有认为豳地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目前,尤其是《辞海》为之作了解释之后,第一种说法基本成为公论,获得了学界大多数的认同。
《史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不窋、公刘居之,古西戎也。”就是说,古代豳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义渠戎国所在的地方,住的基本都是义渠戎族。后来周代的祖先迁到了此地居住。
《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豳风》共七首诗,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其中《七月》是历史年代最久、流传时间最远、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
一、《豳风》——整体观照
一般认为,《豳风》与周公关系密切,甚至就是周公所作的。这一观点在汉唐至元明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从清代的方玉润对此方开始有所怀疑,他在《诗经集解》中说道:“按《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此。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其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至《鸱鸮》、《东山》二诗,乃为公作。《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则又众人为公而作之诗。以其无所系属,故并附《七月》后,而统而名之曰《豳》,凡以为公故也。”确实是所言有理。
如此说来,《七月》一篇应是古已有之,是豳地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累而形成的劳动歌谣,应当最能反映当时豳地的文化状况。而我们都知道,《七月》整首诗基本上写的都是农桑稼穑的农业生活。《豳风》中的其他诗歌,也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与农事生活有关的意象或事物。《鸱鸮》中有对从事劳动场面的描写。如“迫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谬牖户”“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东山》有“制彼裳衣”,“洒扫穹窒”,“有敦瓜苦,焌在栗薪。”等描写。《破斧》中出现了“斧”“ 斨”“锜”“ 鋗”等劳动工具,并以之起兴,足可见对农业的重视。同样,《伐柯》这首诗也是以“斧柄”起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捕鱼在古代也属于农业生活的一部分,《九罭》中就以捕鱼的细网起兴,“九罭之鱼,鳟鲂”。
由此,一般认为当时的豳地文化是为农业文明独占的。但是,细细读来,可以看出:事实上,《豳风》中的诗歌不仅仅有关于农业生产的描写,也有着对狩猎武功等事情的描写。
《破斧》写到了豳地的战士随周公东征的战事,以及战士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悲叹。“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东山》讲的也是周公东征之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焌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狼跋》一诗提到了狩猎之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可见,狩猎武功之事在当时也是比较重要的。
由此,《豳风》所反映的周代豳地文化的特色——周族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戎狄之狩猎文化的交融,也就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二、《豳风·七月》——具体解析
《七月》一诗,以月令来记事,客观而详细的描述了一年十二月里奴隶的生活。就此而言,甚至可以说它是描写西周早期豳地文化的一部史诗。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说《七月》:“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七月》一文,所展现的豳地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所记之农桑稼穑、狩猎武功等事,亦与史志所载周先世在豳地的事迹最为契合。
这里,我就《七月》一篇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从表格可以看出,《七月》所反映的周人生活,是农事与狩猎等事是共同存在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讲农事的篇幅居多,明显可以看出农耕文明占了上风。从初春到初冬,基本上是属于农时。周人讲究不违农时,因此这一段时间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农事活动。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初春时节,劳动者就开始修理农具,为新一年的劳作做准备。“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黄鹂婉转的鸣叫迎来了青春洋溢的采桑女们。“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初秋,周人在户外收集葵、豆和瓜为其食用。“八月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实录及评析.doc
- 《导数及函数单调性》教学反思.doc
- 《将爱》-以运营品牌思路做电视剧.doc
- 《山河恋-美人无泪》 将宫斗进行到底.doc
-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几点建议.doc
- 《山居秋暝》绝妙养生境界.doc
- 《在大海中永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 《基因工程》课程中一个章节教学改革及实践.doc
- 《复仇者联盟》—群英小传.doc
- 《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研究.doc
- 小学足球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商业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基于人工智能的体育课程个性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物理实验:新型固态电池电解质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中的关键因素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生生物实验课中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中的虚拟现实沉浸式AI教育资源设计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亲子阅读与儿童认知能力提升的关联性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科学教育中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设计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至2030中国低温瓶手杖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