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田沁鑫 《四世同堂》创造戏剧神话
田沁鑫 《四世同堂》创造戏剧神话话剧《四世同堂》在北京演出前,已从各地收回了1000多万元票房。以话剧市场的票房衡量,这绝对算得上“成?骄人”。
《四世同堂》在台湾首演时,连战坐在头排;转到深圳时,院线老板望着满场的人感叹:深圳剧场终于出现了“爆满”;导演田沁鑫本来最担心石家庄站,但开演五分钟前,没买到票的观众挤坏了剧场的门。
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是超强的阵容。没有任何一部话剧如《四世同堂》这般能够云集孙红雷、黄磊、陶虹、殷桃、秦海璐等诸多影视明星。去台湾演出时,著名娱乐节目制作人王伟忠看到演员名单后唏嘘:“这个戏就是话剧界的《建国大业》啊!”
而既能拉来大明星,又不用巨额开支,得益于田沁鑫所在的体制:中国国家话剧院。“如果是民营院团,支付演员的报酬就是大开销。”田沁鑫坦率地告诉记者,“但在我们这部戏,腕儿们拿的都是基本演出工资。”
2011年4月20日晚,在“壹戏剧大赏”中,田沁鑫执导的话剧《四世同堂》夺得最重量级的奖项――年度大戏。
做戏十四年,从话剧、音乐剧到戏曲;游走在体制内外、文化与商业力量交汇处,排了近二十部戏的田沁鑫如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赢家。
“我要二十万,我要做话剧”
“今年是您做导演的第几个年头?”
“从第一部戏《断腕》上演到现在,算起来,已经做了十四年了。”田沁鑫陷入沉思。
的确,弹指一挥间,十四年过去了,田沁鑫早已不是当初戏曲学校那个热爱电影,每天坚持骑一个半小时自行车去电影学院听戴锦华的课的“刀马旦”。
1997年中戏毕业之后,田沁鑫揣着向母亲借的2000块钱,跑到深圳,在一家民营广告公司做广告。在这个被田沁鑫形容为“中国最能感受到资本压榨”的城市里,她过得并不愉快。在帮公司盈利98万元后,老板许诺的二万五千元的奖金迟迟没有到账。后来,她找了一个哥们扮成“黑社会”找老板讨薪。老板说:“我没有钱。跪下可以,但就不能给你钱。”
深圳一年,田沁鑫只看过两场戏,一场是安徽省黄梅剧团来深圳的巡演,一场是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奏会,其他的演出不是在“夜总会”就是在“歌舞厅”。
田沁鑫决定返京的唯一理由是“骨子里还是割舍不下话剧”。
刚回北京,处处是困境,毕业后,田沁鑫的档案放在北京京剧院,体制展现出“温柔”的一面。按田沁鑫的话说:”一年没上班,自己跑出去了,单位没把我开了就不错。”但是,她没戏可导。
某日,在中关村开电脑公司的同学叫她去玩。她踏着一双片儿鞋晃荡跑过去。同学说:“你怎么混那么惨。我带你买双鞋去吧。”田沁鑫摇头。“那我给你两千块钱。”“不行,太少。”“那你要多少?”“我要二十万,我要做话剧。”
经历种种曲折,田沁鑫最终“牵手”话剧《断腕》,那一年,日历上刻着1997。
因为没有做市场推广,仅凭着舞蹈家金星的名气,《断腕》的上座率差强人意。但是演员强烈的感情投入和强烈的肢体语言,却给台下的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年底,《北京日报》评选出年度最好看的三部话剧:《断腕》、《生逢其时》、《古玩》。
《断腕》并没有改变田沁鑫的际遇,她仍旧是一个每日穿着片儿鞋、在北京晃荡的女青年。直到某一个看戏的夜晚,她被当年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叫住,问:“你是田沁鑫吧,我看了《断腕》,我们缺女导演。你愿意来吗?我调你进来。”
时隔多年,她仍能真切地想起那时的情形:自己手足无措,清醒而镇定地发蒙。心里有声音一直在说:“这事不靠谱。人家就那么一说,不要当真。”
而后的故事就稍显俗套,赵有亮院长力排众议,将田沁鑫调入了中央实验话剧院。
“文化是一种活法儿”
1999年,孟京辉开始做《恋爱的犀牛》,田沁鑫也开始了她的《生死场》。这部戏也成为她舞台史上的一座纪念碑。
那时候田沁鑫没有名气,但是状态却非常纯净:“睁开眼睛就写作,也没别的事,我现在就很感动于我那时候的纯净。”
萧红写《生死场》的时候,是饿着肚子在写的。
田沁鑫做生死场的时候,是在一个没有暖气的房间里,吃烧饼就着凉水。
田沁鑫说:“《生死场》触动我的,是那种非爱非恨的生活图景,以及面对生老病死不动情动性的麻木的态度。这恰与当时某些现代社会中的景象相似。”
最终,《生死场》在舞台的呈现是完全田沁鑫式风格的。萧红的文字里孩子气的可爱,温柔的悲观和宿命感,在舞台上被呈现出来的是苍凉、血性和义烈。原来没有关系的赵三和二里半因为子女的恋爱相互纠缠。人物的造型极其夸张,吸收了现代绘画的元素。
“我所有注重的这些,包括肢体语言和演员动作上的张力,以及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一直贯穿于我的戏剧创作中,这使得现代观众、青年观众也可以喜欢这些戏。不管这些戏是近代的还是古代的。”田沁鑫回忆说。
1999年6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话剧《生死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