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体系与都规模.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都体系与都规模

第十三章 都市階層與都市結構 製作:李柏翰 96.6.4 一、都市體系與都市規模 1.都市區位與都市體系 (1)都市區位–都市地點與位置的條件,統稱為都市的區位條件。 ?地點與位置 ?位置較地點重要:如果一個地點具備水源與基本運輸條件,則只能興起一個小規模的市鎮;但如果位置良好,有優良的易達性,則可能發展為一個大都市。 如美國洛杉機市原本缺水,自從胡佛水壩埋管取水後,發展超過舊金山,為西部第一大城。 (2)都市體系 ?都市體系的形成:工業化與交通革新不僅帶動了都市化與個別都市成長,也讓都市與都市之間發生新的關聯,形成規模與機能有所差異的都市體系。 ?都市體系的發展深受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及聚落區位的變遷影響: ?原因:因為交通運輸需要花費運輸成本,故人類從事工、商業或選擇居住區位時,會傾向選擇交通方便的位置,以減少交通成本。 ?結果:交通樞紐地區往往形成人口聚集的大都市。 ?一個地區內大小都市的空間分布深受交通技術進步的影響: 2.都市規模、階層與都市體系 (1)都市體系中,多以都市的「人口規模」來劃分「都市階層」。 (2)都市體系中,規模大的都市數目較少,規模小的都市數目較多。 (3)「等級大小法則」: 都市體系中,都市的人口規模與不同等級間都市數目的變化,具有某種程度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可以等級大小法則來顯示。 ?一地區人口最多的都市,稱為首市,若第二大都市的人口數約為首市人口的1/2,而第三大都市的人口數約為第一大都市人口的1/3……依此類推。 ?公式:Pr = P1 / r 式中:Pr為代表區內第r級都市的人口數, P1為地表區內最大城市的人口數, r為都市的等級。 ?標準型(或稱常態型)、首要型與複合型的等級大小法則: 小辭典 等級大小法則 早在1913年,奧爾巴克(F. Auerbach)就注意到都市大小與其等級是有關係的。但直到1949年,戚普夫(G. K. Zipf)才列出此方程式。 今日的等級大小法則公式,已修正為: Pr = P1 / rq , 以符合各種情況。q=1時即為原公式,q 1時則曲線斜率較為陡急,代表人口規模變化大;q 1時則曲線斜率較為平緩,上下等級間的人口差數較小。 ☆例如民國八十五年臺灣地區 ?最大都市(P1)為臺北市,人口260萬人。 ?第2級都市是高雄市,人口143萬人(近似P1/2) ?第3級都市是臺中市,人口88萬人(近似P1/3)。 ?第4級都市是臺南市,人口71萬人(近似P1/4)。 ?第7級都市是基隆市,人口37萬人(近似P1/7)。 ?第8級都市是新竹市,人口34萬人(近似P1/8)。 ?第10級都市是嘉義市,人口26萬人(近似P1/10)。 ?第50級都市是馬公市,人口5萬人(近似P1/50)。 ?85年臺灣有2個直轄市,5個省轄市,29個縣轄市,61個鎮。 ★等級越高的都市,數目越(少),等級越低的都市,數目越(多)。 ◎都市機能 1意義:指都市居民賴以生活的經濟活動。 2衡量指標:市民的(就業結構)。 3機能差異: (1)(一般)都市的機能 ?為四周鄉民提供貨物與服務。 ?如臺灣的臺北、高雄、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等,主要機能分為商業、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金融保險、公共行政業、製造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等。 (2)(特殊)都市的機能 ?仍具有一般都市的機能,惟其某一機能就業人口比例較都市平均突出。 ?如基隆市的運輸倉儲及通信業—16.45%6.84%,屬交通都市。 ?其他:工業都市—(鞍山);(礦業)都市—撫順;(商業)都市—紐約;政治都市—華盛頓;(宗教)都市—麥加;大學城—劍橋。 ◎都市結構 ★都市的土地利用 ★都市結構的三種理論 柏格斯的同心圓理論 賀伊特的扇形理論 哈里斯和奧曼的多核心理論 1(同心圓)理論 提出者:(柏格斯)(E. W. Burgess) 理論基礎:植物學上解釋植物的分布,是看其「入侵」,「競爭」和「占據」的能力。柏格斯藉以解釋城市內部的空間差異,當都市各區受到挑戰團體入侵,將出現競爭,而入侵者若能主宰其地,便能據有其地。 適用都市:市區面積廣大,地形一致,居民有種族、文化、社會差異,如芝加哥。 現象:都市內部結構由CBD依同心圓向四周發展。 ?(中心商業)區:樓宇高大,為交通、商業、服務業中心。 ?(過渡)區:初期為住宅區,後來商業、輕工業入侵和低收入戶移入,社的複雜,環境惡劣,亦稱(退化)帶。 ?(勞工住宅)區:工人居住,不希望離工作地點太遠。 ?(高級住宅)區 ?(通勤)區:市界之外,距市中心半至一小時車程的郊區或衛星市鎮所組成。 2(扇形)理論 提出者:(賀伊特)(H. Hoyt) 理論基礎:住宅因文化、社會、種族差異產生聚族集居,而工商業因「聚集經濟」效益而採地緣集中,所以都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