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docVIP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探究 王树金 董鲜艳 陈谷苗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 长沙 410005 ) 摘要:香囊在中国历史悠久,承载着诸多的文化信息,种类型制也繁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质香囊,无论在香文化、纺织工艺和社会习俗上都占有独特地位,尤其对后期香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简述香囊发展历程之后,补充了发掘报告上缺失的香囊信息,并重点诠释了汉代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香囊;制作工艺;功能用途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珍贵的香囊实物,一号汉墓就出土了四件较为完整的香囊,其中一件绢地“信期绣”香囊出土于北边厢,另三件放在东边厢出土的一件竹笥中。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了三件香囊残片,为研究香囊史,尤其是西汉初期香文化和纺织工艺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香囊,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也是中国纺织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上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易·坤》:“括囊”。正义曰:“囊,所以贮物。”现存佩囊实物以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者年代为早,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为之,作长方形,竖置,高6.7厘米,宽3.7厘米,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虽然历经千载,但缝合之处坚固如初。传世文献多处记载佩囊的使用情况,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而名称各异,有容臭、缨、縭、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名目。如《战国策·燕策》:“乃以药囊提轲也。”《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后汉书·儒林传》记曰:“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也。”宋明时期则称其为“顺袋”,因被裁制成弧线形,状如北方的一种茄子,故又被称之为“茄袋”。元代以后佩囊则被称为荷包,一直沿用至今。 香囊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大意 作者简介:王树金(1974—),男,秦汉史硕士,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简帛和马王堆服饰。董鲜艳(1982—),女,研究方向为纺织品保护修复。 是说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南宋黄震撰又欲充夫佩帏。”佩帏即香囊。古人重视对香花香草的采集,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为了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不过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丝袋里,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 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有关佩挂香囊的记载也屡见不鲜。例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就明确告诉人们当时是把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的佩戴方式,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这种袖底生香的魅力是既含蓄又充满诱惑力。由于用丝绸缝制的香囊精巧可爱,随人走动,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所以称为古人十分喜爱的随身之物。当然,这种佩戴身上的香囊体积应该较为偏小,以便于随身携带。 香囊的出现与香料的使用密切相关。香料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可谓悠久,古时人们采用各种芳香物质做成香料,其功用正如宋洪刍《香谱》卷下记载:“可以奉神明,可以达洁。三代祀,首惟馨之荐。”所贮香料品种不一,南朝任昉《述异记》称:“南海山出干步香,佩之香闻于千步也。”又《奚囊橘袖》称:“女香草出繁绩,妇女佩之,则香闻数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佩在身边的香囊一直以香草为主,其中较为名贵的香草称蕙草,又名薰。《说文解字·艹部》:“薰,香艹也。从艹、熏声。”《广雅·释草》:“薰草,蕙草也。”王念孙注引杜预语:“薰,香草。”又引《西山经》: “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蘪芜,佩之可以已疠。”因此香囊也称薰囊。“薰”通“熏”。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有四枚提到“薰囊”这一名称,如遣策简269记“白绡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0记“绀绮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1记“素信期绣熏囊一沙素掾(缘)”;272记“红绮熏囊一素掾(缘)”。这四件香囊出土时每个囊中都装有香料,一个装有茅香根茎,一个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