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宗族情谊 谨记敦亲睦族.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护宗族情谊 谨记敦亲睦族

维护宗族情谊 谨记敦亲睦族邓学尧先生 是新界五大姓之一邓族的後裔,他忙於服务,忠心一片。族谱记载的历史渊源,他了然於胸,先祖遗留的宗本文化,他矢志传承。所以,浓浓桑梓之情,尽表言行之间,悠悠爱乡之意,皆留举止之上。每当受到众人称讚,他都坚持,“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诚如斯言,有时,付出比收穫更让人知足。 服务宗亲 视为己任 邓学尧先生是香港本地人,在粉嶺生活了六十多年。他同时担任了邓族五大房邓都庆堂负责人、龙跃头乡(对外)联络人和新屋村善述堂、云阶祖、耀升祖司理等多项职务,将一片敦亲睦族的爱乡情,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日常的行动当中。外地人大概不了解,“邓族五大房”、“龙跃头”、“新屋村”,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个关键词,实则连贯了一段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 邓学尧先生介绍:族谱记载,新界邓族为轩辕黄帝的後人,“黄帝二十七世孙曼为商朝祖丁黄帝之少子。到殷代高宗武丁时,受封於今河北省南阳之邓城,遂以南阳为郡,以邓国为姓。在邓氏的祠堂大门外书有《南阳世泽》,即源出此系”。自宋代入粤第一世邓汉敝公(邓族第八十六世祖)至今,已繁衍一千多年。汉敝公源於江西省吉水,至第七代家族逐渐壮大,分为五大房。五元祖分别为元英、元禧、元祯、元亮、元和,但並不聚居於一地,元英、元禧、元和之子孙居於东莞,元祯子孙居於屏山,元亮的子孙居於锦田。经过各朝各代地演变,邓氏族人向更广泛的地区开枝散叶,包括粉嶺的龙跃头在内,还有厦村、莱洞、大埔头、大塘湖和深圳坳下村、北灶、竹村都为元祯和元亮公的子孙,人丁十分兴旺。 邓学尧先生所在的龙跃头文物径即可以小见大,一窥邓族的古老遗风。在香港,这是继屏山文物径之後的第二条文物径,成立於1999年12月4日,途经景点有粉嶺天后宫、松嶺邓公祠、老围门楼及围墙等十一处,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色调灰暗,气息沉静,与都市的簇新和喧嚣格格不入,卻又别具特色,令人流连其间,不忍移步,自然地勾起一缕又一缕寻古访古的好奇和向往。毋庸置疑,这正是邓族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可估计的精神财富。正因为不可再生、不复重来,後人费尽心血地修缮,不遗餘力地保护,以将之完整留存。尤其是居住於此的邓氏後裔,更是凭着一股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敦亲睦族、承先启後的工作视为己任,一律承担。 因子孙繁衍,龙跃头的老围不断扩大,现已发展为五围、六村十一个村落,新屋村正是其中之一。作为龙跃头的对外联络人,又身兼新屋村的司理,邓学尧先生已成为村里的代表之一,不时要负责该地与外界的沟通和协商,接待和对话,还要承担内部的管理和分配,大部分时间都不得不在外奔波操劳,但可贵的是,他不觉辛苦,而甘愿为之,乐此不疲。 既然服务於古村,古老的民风民俗自然细心维护,防止流失。邓学尧先生亦表示,“每至逢年过节,如重阳、清明,该村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作为该村新时代的司理和代表,邓学尧先生自是尽力帮忙,常要进行相关的策划和筹备,尤其出席这样重要的公众场合,还会特地穿戴一新。“我是本村代表之一,着装、礼仪自然不能过於随便。”他如是解释。的确,正是看重全村的形象,他才会如此严谨,认真对待。 木本水源 致力团结 香港邓氏宗亲会根据“木本水源”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成”的宗旨,於1951年发起组织,於1953年批凖成立。有赖於这一平台的构建,不论是龙跃头的十一条村落,还是分散於锦田、屏山的邓族後裔,都找到了一条维繫宗族情谊的纽带,得以团结,不断向前发展。 经过60年风风雨雨的时间考验,香港邓氏宗亲会已发展为一个凝聚力强,影响力大的民间团体,会员千人,至今还在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邓学尧先生於2003年加入其中,由於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已被推选为该会的副理事长、永远荣誉会长。他表示,“能获得所在职位,是大家对自己的信任,一定会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如其所言,能力所及之处,无不竭力而为。 2011年,香港邓氏宗亲会60周年会庆大会举行,他还是筹委会副主席之一,因全力以赴地给予协助,还受到了大会的称道。据了解,是次盛会,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河南邓州、北京、天津等各地的宗亲都曾莅临祝贺,令会场汇聚为了一片欢乐祥和的海洋。大会主席和理事长都为此凖备了热情洋溢的献辞:既回顾了邓族的历史和辉煌,又讲述了当前的成绩和进步,也表明了将来的目标和期望。许多平时不为人关注的统计数字由此走入视线,再一次地将邓族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原来,“邓姓是中华姓氏中的大姓,佔全国总人口的0.54%,按人口数量排列,是居於34位的大族,在逾千年的生息繁衍之下,香港的邓姓人口数量已近十几二十万。”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若然每一个邓姓人口都群策群力,尽力为公益发光散热,那么,对社会起到的推动作用将不可估量。其实,香港邓氏宗亲会就是这个群体的缩影,其中会长等部分领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